本網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文件精神,加快電子商務扶貧步伐,探索精準扶貧新路徑新模式,利用“互聯網+扶貧”全面實現我市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結合凱里市實際情況,淺談我市場電商扶貧工作。
一、目標任務
凱里市2015年有81個貧困村,5.59萬貧困人,數量多,基數大、貧困層面深。借助“互聯網+扶貧”政策,要以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核心,扎實抓好黨政推動、市場運作、基礎配套、協會牽引、示范試點等關鍵環節的工作。2015—2017年,全市70%以上的貧困村實現利用電子商務銷售當地特色產品,交易額年均增長20%以上,全市70%以上的行政村通固定和移動寬帶。2018—2020年,全市貧困村基本普及電子商務應用,實現圍繞“三有一能”目標,即市有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鄉有電子商務服務站、村有電子商務服務點的目標,貧困戶能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自產產品、購買生產生活資料,交易額年均增長30%以上,全市貧困村寬帶家庭普及率大幅提高,4G網絡全面覆蓋。
二、主要工作任務
(一)建立行政推進體系。市、鄉鎮、村建立健全電商扶貧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負責電商扶貧的方案設計、政策制定、協調指導、工作推進、檢查考核等工作。組建電商協會,形成政府、協會、駐村工作隊共同推進電商扶貧的工作機制,推動電商扶貧工作有序開展。
(二)建立人才培訓體系。構建由相關部門、社會團體、高等(職業) 院校、淘寶大學黔東南蒲公英傳媒有限公司及電商龍頭企業為主體的電商扶貧人才培訓體系。分層次、分梯隊對各市直單位干部、鄉鎮領導和村干部進行集中培訓。開展傳統企業電商管理人才、青年大學生電商人才、大學生村官、返鄉農民工電商扶貧培訓,每個貧困村至少有一名電商應用人才。2015年,全市電子商務人才各類培訓完成1000人次以上,其中貧困村100人次以上。
(三)寬帶網絡建設。研究制定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措施,加快推進“寬帶中國”戰略,推動貧困地區光纜入鄉、入村、部分光纖入戶,采取有線無線結合的辦法,擴大網絡覆蓋面,到2017年實現寬帶網絡全覆蓋,2020年實現4G網網絡全覆蓋,80%的行政村活動室免費WiFi覆蓋。
(四)物流快遞支撐。重點支持物流園區加快發展步伐,通過物流補貼、現行的稅收政策,享受稅收優惠減免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多類型引導電子商務企業與物流園區實現信息對接,發展農村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和冷鏈物流體系。鼓勵物流企業在貧困鄉鎮建立符合電商發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門店。支持郵政、供銷部門依托現有郵政快遞供銷、網絡,在貧困村建立郵政快遞服務點和供銷配送收寄站,開展集中收購、集中配送,鼓勵發展面向鄉村的“草根物流”,建立完善的物流體系,提高網貨配送效率。到2017年實現物流快遞鄉鎮基本覆蓋,功能覆蓋到村。
(五)網店規模壯大。積極開展電商扶貧試點工作,并采取教育培訓、資源投入、市場對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務等方式方法,為貧困村配備電腦,加大貧困戶電商操作技能培訓力度,幫助貧困戶開辦網店,大力發展萬村千鄉網上農家店。每個貧困村要成立1 個電商互助組,每個貧困戶至少有1人加入,通過開展電商企業、專業協會“一對一”幫扶,提高網店運營效益。對暫不具備開辦網店條件的貧困村,鼓勵鄉鎮干部、大學生村官、未就業大學生和貧困村在校大學生以及致富能人,在淘寶網“特色中國黔東南館”、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電子商務扶貧產業園內或鄉鎮服務站開設扶貧網店,代銷農特產品。
(六)網絡品牌培育。按照“一市一業”“一村一品”的原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特色品牌。支持農產品“地標保護”“綠色”“有機”“無公害”等資質的申報認證,加強特色產品品牌化建設,提升產品品質、價值和知名度。建立電商扶貧農特產品目錄庫,對全市優質特色農產品種養規模、產量產值、品質特色開展調查摸底統計,確定主導品牌,編制鄉、村特色主導產品目錄。引導支持每個鄉鎮至少培育一戶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龍頭企業,進行認證掛牌管理和扶持。
(七)金融服務支撐。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擴大電子商務企業貸款抵、質押品范圍,拓寬電子商務企業融資渠道。將電商扶貧納入扶貧小額信貸支持范圍,對開辦網店、從事網貨生產銷售的貧困戶和帶動貧困戶生產銷售網貨產品、帶動效果明顯(以銷售貧困戶產品為主)的企業和網店,給予免抵押、免擔保、5 萬元以下、三年以內的小額信貸支持,政府按基準利率全額貼息。鼓勵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在貧困村設立金融服務代辦點,改善農村網店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條件。
(八)試點示范引領。選擇2至3個鄉鎮,每個鄉鎮選擇4至5個村,迅速啟動,加快制定試點鄉、村線路圖、時間表。健全農村電子商務服務支撐體系,培育建立農村電商綜合信息服務等農村電商服務平臺。積極推進阿里巴巴集團“千縣萬村”工程、郵政系統 “農村電商工程”與“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擴大農村電子商務在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網絡的應用,打通農村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利用大平臺提升我市電商扶貧質量水平。(三)建立網店服務體系。完善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鄉鎮服務站和村服務點功能及配套設施,為貧困村網店開設和運營提供策劃、培訓、IT外包、美工、客服、代運營等專業服務,健全上下游服務鏈;建立電子商務創業園,為貧困村網商提供創業孵化服務。
(九)建立網貨供應監管體系。制定網貨培育計劃,加大對農村、尤其貧困村的網貨優選,確定特色主業、主打產品,重點推動獲得地理標識產品,有機、綠色等特色農產品按照規;N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銷售的要求,加工適宜網絡銷售的優質產品。探索“企業+農戶+網店”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產業化經營,帶動貧困戶從事網貨生產加工,建立完善的供應體系。認證一批網貨定點供應企業,為網店提供充足豐富的貨源。加強農特產品網貨監管,制定農特產品生產加工標準,指導企業、合作社和農戶按標準種植、生產、加工、包裝,從源頭保證網貨供應質量。抓好流通環節質量監管,建立網銷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對流通環節進行監測,杜絕質量隱患
(十)建立考核評價體系。把電商扶貧納入扶貧工作體系,與其他扶貧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圍繞“三有一能”目標,建立電商扶貧統計通報制度, 重點考核網店數、網絡零售量、交易額及帶動貧困村、貧困戶外銷農特產品,貧困戶增收脫貧的情況。
三、工作措施
(一)組織領導。電商扶貧工作實行“市統籌管理、鄉村組織實施”的工作體制,市、鄉鎮、村要逐級簽訂電商扶貧目標責任書,明確工作責任和時限要求。總體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開展,市電商辦、市商務局、市農林扶貧局負責全市電商扶貧工作的指導和推進;市政府辦具體負責本市電商扶貧各項工作的協調落實。各鄉鎮和貧困村為具體實施單位,要整合工作力量,抓好電商扶貧各項工作的落實。貧困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要配合做好電商扶貧項目實施、政策宣傳、組織培訓和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實。
(二)技能培訓。全市把電商扶貧培訓納入“百千萬”人才培訓范圍,列入年度計劃,采取 “走出去”與“請進來”、課堂教學與現場觀摩、專家理論與店主相結合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務求培訓效果,提高培訓質量。商務部門要引導協會、電商企業加強對網店經營者的專業培訓,重點對網上開店、網店裝修、客服、運營推廣、產品拍照美化及店鋪管理等操作技能進行培訓,幫助掌握利用電子商務銷售產品的流程,確保每個貧困村至少培訓一名電商應用人才。加大對電商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等各類電商人才的引進交流力度,對電商技術人員在職稱評定、科研項目、薪酬待遇等方面給予傾斜,不斷強化電商扶貧人才支撐。
(三)突出重點 打造特色。結合凱里市地區文化旅游、民族工藝品、特色農產品優勢,借助自然生態為主體的田園風光,以民俗和人文活動為依托的地域文化。在具體產品開發戰略上,應以自然生態為背景,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內涵,開發各種不同系列的旅游產品,深挖眾創,形成別具一格的旅游線路網絡,從而吸引不同系列的目標客源。著力打造一批特色優勢旅游精品,推進旅游產品結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打造適合更多消費群,占領市場,帶動就業促進農民增收。
(四)宣傳引導。加大電商扶貧的宣傳力度,在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等主流媒體上開辟專欄,進行跟蹤式專項宣傳報道。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作用,靈活運用微博話題、微信欄目,對電商扶貧工作持續開展宣傳報道。依托雙聯行動,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和群眾在電商扶貧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及時總結和宣傳推廣電商扶貧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營造電商扶貧的濃厚輿論氛圍。(文宏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