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陶淵明筆下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還是孟浩然筆下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田園都是那么恬靜和諧,令人向往,“鄉愁”也成了現代人放不下的牽掛。3年前,《人民日報》推出 “尋找最美鄉村”專欄,每期介紹一個或已為人知、或鮮為人知的美麗鄉村,大受歡迎。為饗讀者,撇捺小編將2015年該欄目刊登的27個鄉村一一呈上,請你 “指”出你眼中的最美鄉村(1月31日前有效)。如果你心目中的最美鄉村不在候選之列,也歡迎后臺留言向我們推薦。這一期的讀者調查結果將作為特別策劃登上《人民日報》“尋找最美鄉村”專欄。家鄉那么美,一起來曬曬吧!有人說,現代化進程中,鄉村之美已經式微。等你看完這期內容后,也許會明白,廣闊的中華大地上,還隱藏著許許多多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鄉村,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請關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一撇一捺”進行投票。聲明:一撇一捺(ID:rmrbzbs)為此次投票唯一公號,其他任何平臺投票均為無效。
14.貴州凱里市季刀苗寨
自貴州凱里溯巴拉河而上,便到了季刀苗寨。吊腳樓起自河畔,疊羅漢般層層攀爬直上山腰,其時驟雨初歇,山霧氤氳,似美人面部掩了一層輕紗......
自貴州凱里驅車東南,溯巴拉河而上,約莫半小時,便到了季刀苗寨。吊腳樓起自河畔,疊羅漢般層層攀爬直上山腰,其時驟雨初歇,山霧氤氳,似美人面部掩了一層輕紗,曼妙不可言喻。
棄車步行至寨門,苗家好客,蘆笙響起,早已設下三道攔門酒,須滿飲三碗方得入寨。酒以糯米釀制,其色清冽,入口甘甜,只后勁稍足,一名“見風倒”,意為酒后吹風即倒,一名“biangdang酒”,擬摔倒之音。
年輕姑娘皆著盛裝,衣服做工精致美甚,單論刺繡,便有辮繡、平繡、纏繡等多種技法,遑論重達數斤的銀片、銀項圈、銀手鐲等諸般配飾,此即為長裙苗盛裝。而伊人步履輕盈,銀飾撞擊,如金聲玉振。
村中老人潘年武已年過古稀,熟知本族風物,“做這一套盛裝至少要一年的時間,自家織布自家染,繡片繁多,銀器的打造也費工夫。”
據潘年武介紹,村民最早自元末明初從江西遷徙至此,而寨中吊腳樓新舊交替,唯有數十棟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糧倉,遺存幾許歷史印記。“當時寨子人口少,糧倉隨各戶修建,盜賊搶劫和火災時有發生,糧食受損嚴重,人們為之惶恐不安。因山谷溪水從這里順流而下,在寨老的建議下,把糧倉搬到這里集中修建,既防火又防盜,人們安居樂業,百年糧倉從此世世代代保存下來。”老人娓娓道來。
行走苗寨,小徑遍鋪青石,山中多雨,房屋又遮蔽了陽光,陰涼處便長滿了苔蘚,纖纖可愛,不忍踏足。仰頭吊腳樓懸虛構屋,架空而上。苗族工匠獨具匠心,不繪圖紙,一個墨斗、一把斧頭、一個鑿子和一個鋸子,便能使柱柱相連、枋枋相接、梁梁相扣。
鼓藏場是寨子的中心,也是村民們吹蘆笙、唱苗歌的所在。苗族在新中國成立前沒有文字,其千百年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皆譜入曲,代代傳唱。歌有情歌,以歌傳情,悠揚婉轉;有山歌,時而高亢,時而低回,如山勢起伏;有飛歌,感情充沛,豪邁奔放,源于農耕時的勞動號子……
關于鼓藏場,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本寨祖先,喜愛銅鼓和蘆笙,后來,銅鼓場架鼓的木柱朽了,寨老們上山砍樹時發現有個人被老虎咬死在選中的樹腳下,若要這棵樹子來架鼓,等于“引狼入室”,于是樹不砍了,銅鼓也埋了,并立下遺囑:后代不得再敲銅鼓,從此,寨子只聞蘆笙。
站在高處,俯瞰季刀小寨,山風吹拂,醉意漫上心頭,不知是醉于方才那三碗米酒,還是醉于腳下這片土地。遠處巴拉河水淙淙流淌,近處木葉輕拍,山風止歇,一切又歸于靜寂,只寨中偶聞幾聲犬吠。
小貼士
怎么去:從貴陽至凱里有火車通行;從凱里市駕車沿金山大道至三棵樹鎮,轉入S308南行即至,約半小時車程。
吃什么:苗家長桌宴,酸湯魚,臘肉、野菜等農家小炒。
玩什么:徜徉苗寨,吊腳樓發呆,看苗族歌舞表演,巴拉河畔戲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