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塘寨,有這樣一個“中青年志愿者協會”。
多年來,他們在外打拼,不忘鄉梓,沿襲著祖輩兩百多年的傳統美德——幫活路,不要工錢;喪事,族人各幫蒸一蒸子米飯;娶親,婦女幫設攔門酒……慷慨解囊,架橋鋪路,濟困助學,傳承民族文化,保護古村落等,弘揚正能量,最美精神傳頌山里山外。
打工仔 掏腰包 苗寨“長”天眼
“監控?”
“塘寨中青年志愿者協會湊錢安的!”
7月7日,行走這苗寨吊腳樓巷子,突然,抬頭看見,咖啡色板壁,鋁合金窗一旁卻“長”了一只電子眼,質疑不解。
村主任楊正偉告訴筆者,今年春節,我們協會發動每個外出打工的湊100元、200元……總共湊得4600元。不夠,又從協會基金里拿出4000元,幫全村3個自然寨,安裝12個攝像頭,兩套安防系統。
他說,曾經豬、牛,有時被盜。近年,偷摩托車現象嚴重。去年,就被盜了3輛。
當下,塘寨村青壯年幾乎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子。他們考慮到,防偷盜、防小孩玩火,防柴草進寨。經商議,為保護古村落,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大家奉獻一份愛心,安裝“天眼”。
“有了這‘家伙’,強盜都被嚇跑了,小伙子再也不敢騎飛車了。”72歲的村民楊科樂呵呵地說。
“這樣大家安全,更文明了。”楊正偉補充道,建好停車場,刮擦車子,發生過兩次,經調視頻,清清楚楚,帶肇事者上門賠禮,握手言和。
83份情 83份愛 撼動鄉里鄉親
做公益是一種美德。
為何要成立塘寨中青年志愿者協會?
首任會長楊龍生激動地說,2014年,他生了一場大病,住院治療,花了不少錢。村里的小伙子們知道后,馬上就湊了1000多元錢,趕到醫院看望和慰問。
這天,他躺在病床上,還來及接過這份暖暖的“愛”,早已感動得熱淚盈眶。
“我們成立一個中青年協會”。康復后,楊龍生思來想去,提議,今后,有什么困難,大家都可以互幫互助。
年底,塘寨中青年志愿者協會誕生,現有會員83人。
據了解,該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一年每人自愿交會費至少100元以上。目前,收得基金3萬元。
協會成立以來,像考上大學的,村里每人發一個五六百元小紅包;老人過世了,送一個花圈及200元慰問金……
去年,會員們捐資修建操場(蘆笙場),贈送一對籃球架,舉辦民族節日活動。今年,像貧困戶楊新華因突發腦溢血,大家捐了3600元。同樣,遠嫁鄰縣雷山的一姑媽,因其女兒患重病,會員們得知后又慷慨解囊捐助1.03萬元。
你幫我 我幫你 美德傳萬代
“幫你、幫他,就是幫自己。”楊科感受頗深。
他說,這里栽秧,打谷,立房子,一家幫一家,從不要工錢,但幫誰就到誰家吃飯。
楊科介紹說,幫工,一天三餐, 家常便飯,可晚餐一定要有米酒,大家邊喝邊唱酒歌。一到興致時,則跑到在蘆笙場,小伙子吹起蘆笙,姑娘、媳婦們像過節一樣跳蘆笙舞,板凳舞。
這樣很開心,效率非常高,像一塊田,大家“集團作戰”,男的侃門子,女人對山歌,勞作歡聲笑語聲中,不知不覺就干完了。
塘寨村,一個遠離凱里市中心城市的古村落,民族文化特色鮮明、風情濃郁,當地苗族群眾十分勤勞、淳樸、善良。
然而,在這肥沃的土壤滋養著133戶516人苗族同胞,世代傳承這傳統美德。
在塘寨村辦喪事,整個寨子家家戶戶必須到場,幫著殺豬、辦廚、當吹師等;娶親時,婦女們各自炒一兩道菜,拿一壺米酒,在大路上擺桌子,設拉攔門酒,幫主家迎客……
在塘寨,這些風俗習慣,家家戶戶都一樣,已沿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如今,塘寨人互幫互助的美德已成為一種文化精髓,深深扎根于苗嶺,代代相傳。(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