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在滬昆線上行1795公里處,下行1787公里處,坐落著一個已經在共和國鐵路示意圖上消失了的五等小站,在廢棄的站房處,有一棟新建成3年的兩層樓房,這里就是凱里工務段巖英線路工區所在地。
巖英,滬昆線貴州省黔東南境內的一個邊遠小站。這里山高路遠,峰巒疊嶂,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山區鐵路在這里拐了一個S形的彎。10名職工就默默地堅守在這群山環繞的苗嶺大山里,履職盡責,守護線路安全,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著對山區鐵路事業無悔堅守的信念。“設好防護,按章作業,及時下道,珍惜生命。堅決做到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家人負責。”每天凌晨1時,施工“天窗”作業前,在工區院壩里,伴著鏗鏘有力的安全誓言,他們一天的工作開始了。
巖英線路工區承擔著凱里線路車間管內17.3公里正線的維修養護工作。這個區段里,長大坡道和小半徑曲線是凱里工務段管內最多的,線路最大坡道12‰,最小曲線半徑僅為450米,還有滬昆線最長的大彎道。設備條件變化快,線路維修周期短,春防春融、夏防脹軌、秋防山洪、冬防“三折”的“四季歌”常年在這里上演。
“最難受的就是冬季,風大天寒,作業時間都在夜間,但為了保證線路安全,我們苦點累點都值得。”談到冬季線路維修作業,工長文太說。
43歲的文太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大一些,幾道深深的皺紋掛在瘦而黝黑的臉上,可能是常年在外風吹日曬的緣故吧。1995年10月,他頂替父親的工作來到凱里工務段,2017年擔任工長。他無私奉獻,在小站鋼軌人生路上,實踐著自己的價值,在小站,他勤奮工作,無怨無悔,一干就是23年。
“堅守在小站,風雨常相伴,為了列車的安全,我心永不移,依然守候你。”每天,帶著安全收工的喜悅,歡快的歌聲就會從巖英線路工區溫馨整潔的“家”中傳出。2015年成都局集團公司“三線”建設中,工區搬進新建的二層樓房,衛生間、淋浴間、食堂、宿舍等設施一應俱全。生活條件和環境的改善,讓職工們有了親手建設家園的動力,工作勁頭更足了。巖英線路工區班長邰志明介紹說,工區10名職工中都是通勤職工,要連續工作5天才能回一次家。為了解決職工環境艱苦問題,段里給我們工區職工每人每月增加500元艱苦補貼,使我們真正看到實惠,感受到關懷。在凱里線路車間黨支部的倡議下,職工們利用休息時間,自發開墾出1000余平方米的小菜園,種植玉米和蔬菜等作物,10名職工一起參與種植,不僅改善了自己的伙食,美化了環境,更增加了團結一心干好工作的凝聚力。工區也因此留住了人留住了心。
“還有1年多就要退休了,這山、這水、這線路,是我一輩子看不夠的風景。”家住黃平的54歲線路工陳興龍說。1983年入路就扎根在這里,他的話語里飽含著不舍和執著。“作為老同志,就要事事搶在前、干在先。為了讓工友們雙休日能夠好好休息,我愿意多值幾個班。”
情系小站,大山作證,工區的職工都和老陳一樣,默默地踐行著“在深山養路以苦為樂,居巖英堅守奉獻為榮”的班組精神,讓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在苗嶺大山里駐扎。班長邰志明,從條件較好工區的班長崗位調整到巖英線路工區班長崗位,毫不計較個人得失,抓安全生產和做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兩不誤”;班長吳志超,大專畢業分配到工區,作為共青團員,總是沖在各種臟險苦累重活兒的第一線……
信念,讓他們始終堅守,這就是巖英線路工區10名養路漢子的無悔選擇。“他們的無私奉獻、執著堅守,在平凡的工作中忘卻了時間,忘卻了艱苦,卻始終牢記自己的職責,一年、五年、十年......扎根大山深處,默默無聞,在鋼軌人生的舞臺上,書寫屬于自己最恢弘的篇章。”凱里工務段車間主任趙世榮滿懷深情地說。(葉志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