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 凱里市又啟動了針對星期天二商場周邊秩序的整治工作。
因一系列的環境整治工作,一個多月以來,星期天的凱里老街一帶的交通擁堵現象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然而往日每周一次的趕場氛圍卻不復存在,老百姓們對此議論紛紛。
現在的凱里老街丁字口,已沒有了往日的擁堵現象
7月29日星期天,又是凱里老街每周一次的趕場天,記者在往日最熱鬧、人流量最多的凱里小十字大閣山隧道上的丁字口看到,小十字到隧道口兩旁的道路只有來往的車輛和人群,以往擺在道路兩旁的臨時攤位都不見了,偶爾有幾個擔著蔬菜的村民將籮筐擺在路旁,準備售賣,但剛放下擔子,就有一個穿著黃綠色褂子、胸前帶著工作牌的工作人員上前告知他們不能在此擺攤,需盡快離開。
來自龍場鎮的華界村的村民文振國,就是被勸離的其中一個。
文振國再次被協管勸離
7月29日一早,50多歲的文振國挑著兩個裝有蔬菜的籮筐進城,準備賣了換些錢,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因為凱里在做環境整治,原先可以擺攤的地方都不能再擺了,只要一放下擔子,就有人來叫他離開,眼看已經下午16點了,場也快散了,籮筐里的菜還剩下一大半。
“哎,講起來,政府搞這個事,我們不好做啊!”當記者采訪文振國時,他一開口就是這番感嘆。“早前政府發動群眾種菜,現在又不準擺賣,這不是矛盾的嗎?”他說。
當記者與文振國在路邊交談時,有路人上前詢價,文振國將籮筐放下準備賣菜時,之前勸離文振國的執法人員再次來到跟前,待其完成交易之后,再一次將文振國勸離。
“不能在路邊擺,可以去商場里面擺。”該工作人員告訴文振國。據其介紹,他是一名協管,負責監管丁字口這一區域,根據要求不能出現有人任意擺攤的情況。“我們也很為難,不管吧工作沒做好,會被批評;管了吧村民們就會埋怨責怪,甚至是憎恨,兩頭不討好。”該協管說。
“商場里面都是做生意的攤子,我們去了根本沒有‘闊處’(擺放的地方)。”文振國無奈地說道。但無論是文振國還是這名協管,他們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文振國只能挑起籮筐,向商場方向走去;協管也離開,繼續向巡查下一個點,勸離下一個任意擺攤的人。
“他們這種情況太多啦。”旁目睹了整個事件的丁字口處的小賣部老板告訴記者,像剛剛文振國這樣的情況,她每天都能見到幾十回,平常天較少,趕場天較多,都數不過來。
據其介紹,老街的環境整治已有一個多月了,這段時間她每天看到的丁字口的情況就是人少了,這里也確實不怎么堵車了。
現在的丁字口,確實人少不堵車了
“人少了,不堵車了,但是這樣做了之后老百姓吃哪樣咯?”該老板說:“講起來也是可憐那些老百姓,挑起點點(東西)進城來賣,卻找不到落腳處,而且一個星期也只有那么一天,這樣做真的過了。更何況以前說堵卻也沒有完全堵死,車子還是可以通行的,了解凱里風俗的人也不會非得在星期天開車上老街來,只要多增加一些人疏導就可以。”
該小賣部老板還介紹,除了這些村民和執法的工作人員難做,許多攤位突然搬走,也不知道搬到了哪里,進城趕場的和在市區的老百姓們想買東西,一時也找不到地方買了。
凱里老街環境整治后,原來的攤位都搬到哪里了呢?記者經過一番尋找,終于在老街的西門倉庫附近找到了幾個攤位。據這些攤位商販介紹,他們就是從丁字口處搬過來的。
吳國美在守著攤子
做服裝生意的吳國美、田興國介紹,一個月前,他們就接到通知,不能在丁字口處擺攤了,但接下來可以去哪里擺,卻沒有人告知。后來,吳國美就在老街西門倉庫對面支了一個臨時攤位,每個星期天就在那里賣東西。“但人流量太少,生意大不如前了。”吳國美說。
田興國一家守著攤子,卻一直沒有顧客
而田興國就沒有吳國美這般幸運了。 “我這個攤位不是我的,是一個湖南的做五金生意的老板借的。” 田興國介紹:“但與其說是借,倒不如說是幫他占位置。”原來,從丁字口搬離后,田興國沒有找到合適的攤位,家里的貨物也堆積如山,此時這位湖南老板找到他說他要回家一個月,田興國可以在這期間在他的攤位上擺攤。“等他一回來,我就沒地方擺了。” 田興國說。
賣東西的人沒地方擺攤,而買東西的人卻找不到攤位買貨。
散場了,吳壽英和丈夫準備回家了
7月27日,吳壽英和丈夫一早就進城趕場,置辦貨物,可眼見場都要散了,兩人都還沒買齊想買的東西。“以前9點鐘來趕場,中午就能買齊東西回家了。”吳壽英說:“最近都沒來趕場,今天才發現好多東西不在原來的地方了,找了大半天,問了很多人也沒買到。” 歡歡喜喜進城趕場,如今卻只能失落而歸。“只能下場再來找找了!”吳壽英說。
凱里趕場突然買不到想買的東西了,那之前是什么樣的呢?“熱鬧得很,進城的人想買的幾乎都能買到。”說起凱里老街的趕場習俗,家住老街的80歲老大爺黃民富是很了解的了。
“從我記事起,凱里老街一直都有趕場的習俗,至今都七、八十年了,最開始是六天趕一場,好像是建州之后就變成了現在的趕星期天了。”黃民富說,很久以前,凱里還不像現在這樣到處都是高樓大廈,最開始就只有從東門到西門這一條老街,趕場就在這里,現在的大十字、萬博那些地方當時都還只是田壩。“不管是解放前、解放后,還是后來的建州,凱里趕場的習俗一直存在,最熱鬧的日子也就是趕場天的老街了,凱里周圍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進城賣東西、買東西。小的時候我就非常想著這一天的到來,后來長大了,就開始跑場做生意,所以我跟它一直都有著很深的淵源。”黃民富告訴記者。
西門倉庫門口,有的商販把攤位搬到了這里
如今,受環境整治工作的影響,凱里老街趕場習俗要不要保留?能不能保留?該怎么保留?一時間成了市民們關注的焦點。
有網友認為:趕場是城里人的鄉愁,是城周邊農民進城以物換錢的唯一商機(商鋪他們租不起啊)。貴陽、遵義這樣的城市都保留了趕場習俗,并安排交警、城管維護、管理,都勻為了保留這一習俗,在網絡平臺上廣泛征求意見,在絕大多數市民表示贊同保留后規定,凡星期天趕場臨時更改該路段公交車行使線路。其他城市都能保留,凱里亦可效仿。
還有網友認為:時代在變化,城市整改是可以的,趕場可以是規范化,但不能突然禁止,它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把這部分文化人為割裂了,不是社會變遷的結果,只是一種對于文化生態保護的漠視,凱里作為一個黔東南州社會變遷最強烈的城市,城市管理者們應該為這個城市留下一些文化根脈,根脈不在,繁花錦簇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通過調查發現:凱里大部分市民希望有關部門在規整城市,美化環境的同時,更注重保留傳統的民俗文化。此外,市民們呼吁,凱里是大家的家,不管是創衛還是文化傳承,都需要所有人共同出力,官民相互理解,共同守護這個家。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