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凱里市大風洞鎮下寨村村民黎紅梅13年如一日,像母親般照顧終身癱瘓的丈夫高正貴的愛情故事,傳為佳話。《黔東南日報》刊發記者言論《為這樣的愛情點贊》。
13年,對于平常人來說僅是一個小數字,對于黎紅梅卻是4745個艱辛的日日夜夜,這個數字的背后濃縮了她內心的苦楚、困惑、煎熬和抉擇。連日來,本村村民匿名通過微信紅包轉贈1000元;當地鎮黨委書記、鎮長親自給她丈夫送去一臺輪椅,慰問金1000元。
8月13日,凱里市大風洞鎮“冠英中學97屆同學群”倡議,自發接龍報名,進行募捐,集中自駕16輛小車,浩浩蕩蕩,開進該鎮下寨村,看望慰問黎紅梅“最美家庭”,憾動鄉鄰。
一
青山滴翠,稻花飄香。
8月13日,剛下車,張鴻梅第一眼看見了黎紅梅,干凈整潔的院子,像炸開了鍋似的。
快步迎上去,一進到堂屋,當著50多個同學的面,張鴻梅失控了,一把擁抱起她,悲喜交加。
“找到了!找好多年了。”張鴻梅忍俊不禁。
“嗯……”黎紅梅久久說不出話來,只見兩行淚珠,順著黑黝黝的臉頰劃落,而心有靈犀。
“遇到困難,你應該說一聲,讓大家分擔,我們就像兄弟姐妹一樣。”
“假如沒看到新聞報道,你打算隱藏我們一輩子!”
……
她倆是上世紀90年末冠英中學讀書的同班同學。
記得,當年,在這里讀書,黎紅梅語文成績特別好。作文課上,老師經常拿她寫的作文當范文念。
這天,同學群群主羅貴明代表52位同學,將1.06萬元的“愛心”遞到了黎紅梅的手中,還有專門給她買了三套新衣服。
“以前,同學聚會都沒這么多人。”羅貴明說,當然,這點幫助是微不足道的,最大的是給她精神上的鼓勵,樹立信心,應對困難。
大家聆聽了她倆的這番傾訴,感同身愛,催人淚下。
這有責怪,也有欽佩;這有傷感,也有喜悅。
于是,情不自禁,大家紛紛與黎紅梅握手、相擁,一下子,滿屋子沸騰了。
二
19年前,黎紅梅與高正貴結婚時,張鴻梅還到當“皇客”呢。可是之后,由于各種客觀原因,沒有互通信息,兩人相互不知所在何處。
這次在冠英中學97屆同學群,張鴻梅看到轉載新聞——《凱里:丈夫“躺”床13年 妻子不離不棄演繹人生悲喜劇》,偶然,發現文中的主人公,正是她尋找了多年的閨蜜黎紅梅。
“很驚訝,但為有這樣平凡而偉大的同學,非常驕傲。”群主羅貴明坦誠。
他介紹說,以本群名義倡議,大家自發接龍報名,募捐善款,集中自駕前往下寨村,看望慰問黎紅梅。
“一切準備好了,萬萬沒想到,卻遭到了黎紅梅的婉言謝絕。”對接該活動牽頭人之一的周琴告訴筆者。
她說:“很普通的事,不要來,生活很穩定,政府、愛心人士都有幫扶了。”
村支書羅志文告知,經報道后,村里在浙江打工的一位村民,發微信紅包1000元,囑托他以匿名方式轉給黎紅梅。當地鎮黨委書記、鎮長親自給她丈夫送來一臺輪椅和1000元慰問金。
“如果我有困難,你不是不來幫嘍?”電話里,黎紅梅被周琴說服了,啞口無言。
“好!我煮飯等你們。”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生活不用管,只座談。”
“如果你們不吃飯,那就不要來了。”
“盛情難卻,商量后,我們不得不勉強答應,在她家搞燒烤,但自備食材。”周琴感慨不已。
三
坐在客廳沙發上,同學們親切地交談,回憶讀書時代的快樂時光。
13年前,黎紅梅的丈夫因礦洞塌坊,以致終身癱瘓,她依然堅守和付出,教育兩個優秀娃娃,現在丈夫病情有點好轉,以永恒的愛情支撐著這個幸福家庭。
“你太偉大了,是我們的榜樣。”
“換位,你們會咋樣?”筆者打斷話題,半開玩笑問。
“換是我,我卻做不到。”兩位同學毫不猶豫地說。而另一位同學則思忖了許久,顯得很猶豫,回答,很難,這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
“內向,老實,靦腆,很善良。”這是大家對黎紅梅品質的概括。
當天,有的在交談,有的洗菜幫廚。不久,整整五桌農家菜便上齊了。
飯后,大家還跟黎紅梅夫婦照了個“全家福”。
“今天,我婆婆的生日,馬上趕回貴陽。”張鴻梅起身告辭,拉著黎紅梅的雙手,依依與夫婦倆加油打氣“堅強,希望奇跡發生,生活越來越幸福”。
坐在輪椅上的高正貴,點頭,目送,一直招著手。
夕陽西下,稻穗搖曳,樹影斑駁,大家也許最不愿看到傷心離別的場景,于是,一個個悄悄地溜了。
不舍、難過的黎紅梅,匆匆到學校操場一看,車子走光了,側身追到村口,撫摸著眼角,佇立眺望,一輛輛小車穿行在彎彎的山道上,消失在道路的盡頭。(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