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棠,這片只有51.27平方公里的土地,居住著24000多的人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70戶6796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8.05%。這里人多地少,資源匱乏,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凱里市 凱棠鎮通過四年的努力,貧困人口減少到463戶1812人,貧困發生率仍然達到7.48%。“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凱棠鎮黨委政府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抓鐵有痕的工作態度抓好脫貧攻堅工作,用巨筆繪制出美麗藍圖。
——精準方略精益求精
今年來,凱棠鎮大力開展扶貧政策宣傳及扶貧對象動態管理專項治理工作,在識別精準上下功夫。入戶排查中采取邊宣傳、邊申請、邊調查的方式,向農戶宣傳、解釋好扶貧政策和識別標準,發放宣傳資料2萬份,提高了農戶扶貧政策知曉率。及時開展動態管理專項治理,堅持落實“一進二看三算四比對五評議”的要求,一村一村過,一戶一戶走,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全面排查,實現動態管理全覆蓋。4月份以來,對轄區內5000余戶常住農村戶口進行邊入戶宣傳邊排查,參照項目內容進行比對核實,依照時間和程序組織村民代表發起民主評議,評議通過進行公示,鎮級審核公示無異議后才列入精準扶貧對象。完成新增貧困戶15戶62人,刪除11戶39人,自然增加貧困人口103人,自然減少貧困人口114人。
在因戶施策、精準幫扶上下功夫,將在冊貧困戶進行分類,精準幫扶。對于有勞動能力戶,重點實施產業幫扶,梅香刺繡,蘆笙和凱哨紅心獼猴桃種植,龍塘與新村豆芽產業,白水竹鼠養殖,南江養蜂,大坪鉤藤種植和養豬等等,通過進一步優化產業扶持政策,確保了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有產業。針對弱勞動能力戶,重點實施就業幫扶,組織開展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就近就地安置公益崗位,借助杭州對口幫扶契機,推薦去杭州務工。目前,開展挖機等培訓6期215人次,繡娘培訓300人次,安置保潔員等崗位38人,招錄扶貧專干2名,推薦到杭州就業21人。對于無勞動能力戶,重點實施政策幫扶,在落實兜底保障的同時,落實分散供養戶、兜底低保戶的水、電、房等硬件,確保如期脫貧。
抓實貧困戶退出工作,嚴格按照“八個不能退”的要求,多次召開專題會研究部署精準退出問題排查工作,明確時間節點,層層壓實責任。鎮、村、組三級聯動,按照分類、分片、分區域的方式,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負責2個戰區,聯系村領導為直接責任人,做到在冊貧困戶戶戶走到。同時,每村安排一名年紀輕、能力強的扶貧專干,吃住在村,和駐村第一書記一起全面掌握每一名貧困人員的情況,通過全面排查,綜合各項指標,擬定301戶1393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將下降到1.73%。
——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如今啊,凱棠是個大工地,到處都在建設,每天都有變化。”回鄉居住的顧懷倫老師不禁發出感慨。凱棠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從臺盤起步,車子徐徐駛向凱棠,路邊是灰蒙蒙一片,挖掘機轟鳴聲,大貨車來回穿梭。投入約2.1億元的凱棠至臺盤二級公路在緊張施工中,844米隧道開通600余米,預計年底可通工程車,項目建成后,凱棠到凱里城區只要20多分鐘車程,真正融入凱里半小時經濟圈。
“雖然我們通車公路里程有60余公里,出村公路兩條以上,路網覆蓋每一個村民小組,沒有一個村因為道路毀壞而不通車,但我們還要把各條公路連接起來,修一條環鎮公路。”鎮長顧軍先信心滿滿。目前,龍塘經新村至卡扎、卡扎至南江、南江至掌甘公路修建完成,掌甘經南扎至凱哨、蘆笙至康普公路在緊張建設中,環鎮公路已經成型。梅香村、凱棠村、養小村、龍塘村、新村村每村實施1000萬元的人居環境改善工程,人居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蘆笙村作為極貧村,由市國有平臺公司——市交建公司幫扶,投入了3000萬元,完成房屋風貌整治315戶,木房室內電改223戶,田坎硬化2000米,機耕道建設1.5公里,改廚改廁改圈穩步實施,庭院亮化美化同步進行,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日趨完善,實現一步奔小康。
集鎮上,投入3000萬元2.5公里長的防洪堤建設工程,完成工程量60%,污水處理廠完成設計和土地征收工作。投入430萬元的大坪村人畜飲水工程完成90%,梅香、蘆笙、白水、養小、新村人畜飲水工程實施中。按照“頂不漏雨、壁不漏風,門窗完好,人人居住安全房”原則,實施危改278戶,“三改”150戶,實施老房危樓改造163戶。
——產業發展突破瓶頸
“我的紅心獼猴桃園畝產果可達3000斤,每斤可賣12元,佳惠超市等已下訂單,不愁銷,預計收入200萬元以上。”創業能手顧智先高興的說。“菩提樹全身是寶,葉可制茶,汁作美容產品,無患子可作工藝品,根可入藥。”種植大戶王榮杰滔滔不絕。“政府幫助我們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難題,并在苗木、水泥桿、鋼絲、肥料上提供給我們,我們合作社對于紅心獼猴桃種植產業有信心。”凱哨合作社理事長熊大坪下定決心。
長期以來,產業發展一直是凱棠的短板,困難不是借口,鎮黨委政府根據產業發展“八要素”,按照“五步工作法”,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實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菩提樹720畝,水晶葡萄650畝,紅心獼猴桃600畝,鉤藤218畝。大力發展傳統養殖業,散養原生態黑毛豬6000余頭,稻田養魚5000畝,林下雞養4萬羽;積極引進現代化養殖產業,投資3240萬元修建溫氏養豬大棚9個,占地135畝,年出欄商品生豬達27000頭,可實現利潤540萬元以上,目前完成項目選址、土地流轉、立項和設計等前期工作。引進鵪鶉養殖場1個,投入100余萬元,蛋雞養殖廠1個,存欄蛋雞8000羽。完成第一期竹鼠養殖400只,通過與公司合作,在幼苗提供,技術支持,出欄回收方面由公司負責,確保銷路不愁,價格穩定。產業園區的水電齊全,機耕道、產業路縱橫交錯,相互銜接。
——易地搬遷拔掉窮根
“共產黨真好!國家政策真好!不花一分錢就擁有了城里的房子,而且幫我找工作,子女進城讀書。”搬遷到清江小區的楊言橋談到易地搬遷時豎起大拇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凱棠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水資源嚴重缺乏,曾有人戲說,如果都擠在凱棠這片土地,可能泥巴都要吃。鎮黨委政府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用活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制定了易地扶貧搬遷動員方案,明確動員責任人。黨員干部務必深入每一戶貧困戶家中,講政策拉家常,讓貧困群眾自愿搬離眷戀的親人和土地,實現“挪窮窩、移窮業、斷窮根”,做到了搬遷一戶、安居一戶、脫貧一戶的目標。目前,搬遷到上馬石92戶,清江小區112戶,白午生態移民城62戶,清平小區48戶,搬遷人口1498人,2018年東出口移民房的申請和搬遷工作在陸續進行中。搬遷后資產怎么辦?通過移民搬遷與資產收益扶貧的有機結合,采取舊宅基地復墾復綠,資產購置開發等形式解決搬遷后的遺留問題,移民搬遷路子越走越寬,移民生活越來越好!
——教育發展勢頭強勁
凱棠籍學生今年高考錄取二本以上107名,中考600分以上57人,九(1)班人人考取凱里一中,位于全市農村中學前茅,小學畢業成績鄉鎮綜合排名第3名。好多人不禁發問:是什么讓凱棠的教師那么兢兢業業工作?是什么讓凱棠的學子那么認認真真讀書?
凱棠教育源遠流長,從1890年“九先生”(顧明基)棄官從文開始,到民國十三年,凱棠地區私塾發展到了16所,凱棠人勤奮學習,依靠讀書起步,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凱棠籍有9個博士生,25個碩士生、983個本科生、764個大專生和487個中專生,知識改變命運在這里得到了詮釋。
教育功能不斷優化,投入2000多萬元修建凱棠二小,占地面積80余畝,學校建成后可實現小學進鎮,學生寄宿制全覆蓋,徹底改變教育資源不均衡、留守兒童監管不到位難題。投入200多萬元新建凱棠中學食堂;投入81萬元,改造教學樓外墻和衛生廁所。完成教師周轉房建設3棟,教師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堅持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校園周邊安全得到保障,教師競爭力愈發增強、榮譽感顯著提升。
社會力量關心教育,時任省委書記錢運錄親自為“凱棠民族希望中學”題名,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馮其庸為凱棠中學圖書館贈字,原省政協主席王正福多次參加凱棠教育發展座談會,為教育發展建言獻策。在外工作人員經常性回到家鄉來,勉勵學弟學妹努力讀書,通過自己的榜樣力量言傳身教,教知識,教做人。教育扶助培養感恩之心,一年來,貴州三匯商貿有限公司為68名貧困學生資助34萬元,凱棠助學基金會、“魅力掌飛”等民間助學團體積極為考取大學學生伸出援助之手,發放資金達12萬元。
——文化傳承蔚然成風
“夏亞、夏侯、吼嘿也......”這是凱棠大歌的開場旋律。大歌聲調雄渾、氣勢恢宏、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2008年7月“多彩貴州”凱里賽區榮獲一等獎,2009年10月“天下西江貴州首屆老年人銀球茶杯苗歌侗歌大賽”榮獲金獎,影響力越來越大。這里以歌傳情、以歌求愛、以歌傾訴心中的苦楚,以歌釋放自己的歡樂。山上的牧童,耕作的村夫,織布的婦女,都在咿咿呀呀哼著歌,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
“我們的手工刺繡產品供不應求。”凱里市苗鄉錦繡刺繡合作社理事長顧蘭花高興的揚起手中的繡片。手工刺繡是這里的一絕,以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為圖案,一針一線在染布上活靈活現的呈現出來,簡練又夸張,粗放又嚴謹。梅香村支書顧蘭花帶領56名留守婦女成立了凱里市苗鄉錦繡刺繡合作社,以“合作社+村黨支部+農戶”的方式發展刺繡產業,將傳統的手工刺繡作品變成商品,部分產品遠銷海外,實現留守婦女家門口就業賺錢。目前,建有刺繡基地3個,發展繡娘300余人,年收入在72萬元以上。涌現出了全國“三八”紅旗手1名,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1名,市婦聯先進個人1名,三八紅旗手1名,先進集體1個。
這里有以寨子命名的蘆笙堂(苗語為“甘當給”),堪稱蘆笙的發源地。傳統節日吃新節、重陽節、苗年,戲稱愛情三部曲。農歷六月第二個卯日——吃新節,春耕農忙已過,年輕男女趁著節日相識;九月初九重陽節,谷子堆滿糧倉,男女青年討論豐收的喜悅,向往美好新生活,談婚論嫁;冬月苗年,年輕人的愛情修成正果,娶的娶,嫁的嫁,小孩討喜糖,老人們樂呵呵,酒喝半個月。豐富的民俗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有周邊鄉鎮的群眾,有遠道而來的黃頭發白皮膚,鄉村旅游目的地逐步成形。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親臨凱棠參加吃新節民俗活動,為凱棠的民俗文化加油打氣。
村規民約自覺踐行,紅白喜事提倡節儉,鄰里和睦互幫互助,文化傳承蔚然成風,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是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是等待開發的處女地。
——基層服務持續優化
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黨員隊伍建設是服務農村脫貧工作的關鍵因素,是劈波斬浪,久久為功的先鋒力量。凱棠利用“三會一課”和“新時代講習所”,充分挖掘基層黨員干部的潛力,在轉變觀念、提升素質,提高為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上下功夫。注重發展年輕同志入黨,把有知識、有文化、熱心公益事業、關心群眾生活、能為群眾辦實事的人按照“民主、公開、擇優”的原則和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選拔到村組崗位上來。積極聯系在外經商的黨員,利用他們的社會關系和市場信息,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項目,鼓勵他們回鄉創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今年來,發展預備黨員7名,黨員發展對象12名,積極分子25名,其中創業能人9名。選派干部下村擔任支書1名,及時罷免脫貧攻堅慢作為、不作為的村支書1名,對村支兩委班子不團結現象進行約談。
用足用實幫扶資源,充分利用幫扶單位的資源優勢和駐村第一書記的力量,幫助貧困群眾自主就業創業能力。市委辦幫助梅香村發展荷田養魚60畝,黃金李種植100畝;市發改局投入30萬元幫助蘆笙村發展林下養雞1萬羽;市財政局投入30萬元幫助凱哨村和養小村發展果樹種植100畝;市農林扶貧工作局幫助大坪村、白水村發展鉤藤種植,幫助南江村發展養蜂產業;市教育科技局幫助龍塘、新村發展豆芽產業80桶。杭州市幫助蘆笙村黨建扶貧園建設經費273萬元,幫助深度貧困村產業發展55萬元。
加強陣地建設,升級服務功能,每村投入100萬元實施村級活動室建設,場地面積800平方米以上。目前蘆笙、凱棠、梅香、養小、凱哨村級活動室建設完成,黨員活動中心,會議室,便民利民服務中心,醫務室,農村電商等一應俱全,讓一次性告知,一分鐘辦理,一次性辦結成為服務群眾的標準。
——講究衛生沁入人心
“現在村里干凈多了,每天到村里走一走,神清氣爽啊!這才是傳統村落該有的精神面貌嘛。”談起南江村的變化,掛職副鎮長吳國楓喜笑顏開。“走到大坪村,道路兩旁干凈整潔,農戶四周井然有序。”鎮城管辦負責人顧建業逢人就夸。凱棠鎮通過召開農村‘清潔風暴’環境衛生大比武現場會,授“衛生清潔村”光榮匾牌和掛“黃牌”督辦等形式,抓好保潔員、“十戶一體”的戶長、學生等三個人;開好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小組壩壩會、學校衛生會等三個會;用好村與村、寨與寨、戶與戶等評比辦法;搭好宣傳欄、現場會、微信群等平臺,開展農村清潔風暴行動工作。評選衛生清潔村寨3次12個村,表揚最美保潔員9人次,發放衛生清潔村寨獎勵經費15萬余元。凱棠清潔風暴行動在媒體上得到宣傳,在群眾中得到流傳。“我們村每一個放牛的人,都會拿著一把小鐵鍬,及時清理牛糞。”大坪村支書梁繼文解釋說。通過不懈努力,人人都是保潔員、個個都是衛生監督員的氛圍基本形成。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我膝下雖然沒有子女,你們時刻關心我的生活,勝過子女,很是高興。”五保老人白華激動的握住幫扶干部的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應保盡保,今年來,全鎮為428戶1345人發放農低保金2356100元;17戶30人發放城低保金131390元;41名特困人員發放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457920元;24名孤兒發放散居孤兒生活補助金112800元。實施醫療救助25人次,救助金額95745元;冬春救助五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和特殊困難家庭198戶719人,有效緩解了困難戶的生活問題。
落實優撫政策。發放參戰人員親屬享受優待金對象19人,每人6000元,共114000元。定期補助重點優撫對象89人,其中,烈屬1戶1人、在鎮老復員軍人6人、帶病在鎮退伍軍人1人、革命傷殘軍人2人,經常深入到對優撫對象家庭檢查各項政策的落實與否,并關心和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及時解決發現的困難和問題。
醫療保障到位。完成農村合作醫療籌資19922人2390640元,參合率為100.13%,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784人全員參合。審核異地住院報銷材料107份,衛生院門診1300份,住院102份。完成834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實補比90%人員信息收集工作,家庭簽約醫生1470戶。
此外,凱棠鎮完成養老保險基金征收41.4萬元,核實80周歲以上老人393人;新增就業登記266人,成勞動力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共計215人。統計上報貧困勞動力1764人和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勞動力720人。移動信號,廣電網絡,太陽能路燈覆蓋全鎮;電力改造解決電壓不穩,電量不夠難題。
“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這是鎮黨委肩負的光榮使命。”鎮黨委書記潘鳳發話語鏗鏘有力。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扶貧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卯足干勁,精準發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8個貧困村出列,1400人脫貧,這是鎮黨委政府的莊嚴承諾。(楊再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