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豐村合作社法人代表潘躍健,1972年3月出生于平豐村腳里組。由于家境貧寒,18歲那年潘躍健前往廣東打工。2014年初,常年未歸的他遇到了一位老鄉,得知故鄉貧窮的近況,他毅然作出決定,踏上了返鄉的路程。由于他有干勁、有想法,很快就得到了鄉親們的支持與信任。2014年2月潘躍健被村民們推選為腳里組的村民小組長。他帶領全組種植特色茶產業800余畝,帶領腳里組先后注冊了12個微型企業。修建通組公路4000余米,整頓了村容村貌。
潘躍健認為,平豐村大多農戶都是分散零星種植,產業結構單一,群眾十分貧困,貧困發生率高達40.76%。為改變貧窮的面貌,潘躍健和村干們認真研究,多方籌積資金于2016年11月1日組建專業合作社——凱里市民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把分散的資源、資金、農戶“聚集”起來,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村民長期以來的辣椒、茶葉等種植習慣大力發展種植產業,形成規模化經營。
2017年1月,潘躍健被村民們推選為平豐村主任。看到國家對農業和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潘躍健就把所有的積蓄拿出來支持合作社發展,并動員合作社其他成員從農信社貸款34萬元,同時積極向鎮黨委政府申請2萬元,作為合作社入股發展資金。
合作社資金的問題解決了,可是如果想集中連片發展產業,就必須得動員農戶流轉土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平豐村的農民有很深的“土地情節”,農戶擔心流轉土地后,自己的土地就“沒了”,對于發展產業也存在顧慮。
“為了成功流轉土地,我們村支兩委多次上門動員,村民白天外出,我們就晚上去,給村民講政策、擺道理,土地雖然流轉了,但產權還是村民自己的,村民的田一年有800元的流轉費用,土有600元,而且村民可以到合作社務工賺錢,這樣才漸漸打消了群眾的顧慮。”潘躍健對于流轉土地時遇到的困難,記憶猶新。
潘躍健帶領村民采摘青錢柳葉子
在村支兩委成員的帶領下,平豐村合作社流轉田、土、荒坡等集中連片土地610余畝,其中建設辣椒示范基地200畝,茶葉180畝,青錢柳、白芨等中藥材230畝。潘躍健說,在現有產業規模的基礎上,合作社還將計劃種植青錢柳200畝。
三棵樹鎮平豐村合作社200畝辣椒示范基地
平豐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運行模式,積極帶動群眾參與辣椒、中藥材、茶葉等種植,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201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余元,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累計實現脫貧270戶1259人,貧困發生率從40.76%降至3.05%。2018年,平豐村合作社已銷售辣椒2萬余斤,產值4萬余元;青錢柳、白芨等中藥材230畝,預計實現增收40余萬元。帶動平豐村農戶368戶,其中貧困戶189戶,預計實現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吳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