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客運大廳,已退休12年的嚴立華,一下子被圖片展板“吸”了過去,指著老照片興奮不已,與伙伴們笑呵呵地說:“這是我們老街搬運社辦公室。”
她又找到80年代中期建成的老市運司客運綜合大樓照片,指著4樓的窗戶,大聲說“我住這間”,臉上溢滿了幸福的笑容。
“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我們企業的繁榮興旺。”嚴立華驕傲和自豪地說,她一家有四代人都在這里工作。
嚴立華不禁回憶,上班第一天,搬運社發給她一根扁擔、兩塊小木板,去扛米包,一個月下來才得14塊錢。
“活不下去了。”站立一旁的老伙伴開玩笑說:改革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農民工也紛紛涌進城“搶飯吃”。
1979年,凱里縣馬車社、搬運社和木船社組成凱里縣運輸裝卸公司。漸漸告別馬車、板車,購買手扶拖拉機、汽車跑貨運。1984年,更名后的凱里市運輸公司發展成為全省非公有制第一家客運企業。
筆者佇立展板前,默默細讀《前言》得知,公司的資產由當初的17.1萬元發展到2017年的8560萬元,上交國家稅費183.74萬多元;職工人均年工資54934元;曾先后獲得全國集體運輸“經濟效益好企業”、全國道路旅客運輸行業十大誠信企業、貴州省優秀民營企業等榮譽。
一輛充滿老員工歡聲笑語的大巴車緩緩駛入公司汽修廠。
已退休的駕駛員孔凡書,今年已64歲了。他靜靜地,站在去年公司剛建成的機動車檢測站觀察到,客車、小車,一輛接一輛通過機動車檢測線車間,不到10分鐘,車輛車外觀、尾氣、燈光和剎車等,全面檢測完畢。
“檢測站,以前只有兩家,檢個車要排隊一兩天。”他感觸至深。
回想起,跑旁?瓦\的日子,泥土路,又窄又彎,坡又陡,因車少人多,一天跑5個單邊,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晴天跑下來,一身灰撲撲的都成了“白毛女”。
近幾年,隨著高鐵開通、網約車興起,私家車進入百姓家庭,客運走入低谷。
公司汽修廠廠長岳文介紹說:“機動車檢測站是公司轉型升級項目,車檢繁忙很,現已成為公司新的經濟增長點。”
聽了后,大家信心滿滿,趕到公司城北客運站新址。
在原市水泥廠對面一個填平的砂石地上,寒風襲面,但老員工們團團圍住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范寅平,一起回顧公司的發展歷程和對未來的規劃。1987年,公司建成老市運司客運綜合大樓;2006年,博南客車站竣工;2013年,公司征地68畝,籌建城北客運站。
1984年4月,公司第一輛客車正式運營,開啟黔東南州民營客運企業里程碑
21世紀初期,公司新購進的開往貴陽、都勻的高級客車。(范寅平 攝)
“企業發展,有高峰,也有低谷。”范寅平認為,如何做到企業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在于吃透國家政策,大膽地改,勇敢地試,干出了一片新天地。1994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1996年,實行客車承包責任制……一系列改革措施,讓企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改革開放初期,凱里縣運輸裝卸公司員工搬運貨物。(范寅平 攝 楊仁海 翻拍)
范寅平表示,隨著整個經濟發展形式的變化,公司除經營客運、汽修外,必須轉型,發展旅游業,開發車檢、城市出租(車)、商務賓館以及農村公交等新項目,建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企業。
他拿出一張《城北客車站規劃設計效果圖》,向大家承諾:“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明年上半年一定正式開工建設。我相信,一年后,我們將奉獻給凱里人民一座適應凱里經濟發展,功能齊全,現代化的城北汽車客運站。”話音剛落,頓時迎來一陣掌聲。(蔣光清 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