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嶺鳥籠之鄉
“到了,到了!”同行的小楊興奮的叫聲把筆者從記憶拉回車里,車子開到了寨門口,只見一只精致的鳥籠造型的木雕豎立在寨門旁,十分美觀,為什么要搞鳥籠造型呢?
大溪村寨門
來不及多想,村支書楊勝忠領著大家走進寨里。現在的大溪與筆者記憶中的雨天兩腳泥、晴天一身灰完全是兩個樣,一條干凈整潔的硬化路沿著村寨盤旋而上,宛如大山的銀腰帶,公路兩旁茂林修竹,精致的仿木雕馬路護欄與干凈的庭院相得益彰,還有層層疊起的梯田,融合成一幅娟秀的美麗鄉村圖。大溪村的變化讓筆者著實有些吃驚。
美麗鄉村換新貌
我們一行人一路走一路贊嘆,凱里市運管局駐村第一書記吳祥介紹:大溪村位于旁海鎮東北部,由原大溪村、朵基村合并而來,全村共轄5個自然寨,8個村民小組,共527戶,2462人。2017年凱里市委、市政府對大溪村投入1000萬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村風貌整治。其中涉及房屋風貌整治295棟(其中:木房160棟、磚房135棟);人行步道硬化1930米;主干道破損和沉坍維修167米;主干道邊溝維修和清理1230米;危房危改工程39戶(其中:28戶實施兜底危改);完成機耕道硬化工程3.3公里;完成864㎡村級活動室建設工程,現正在裝修;完成121戶“三改”工程;完成庭院整治130戶;主干道綠化1700㎡;實現全村太陽能燈全覆蓋,共安裝139盞。這次整改力度十分大,這樣一改也把我們大溪村改成了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
暢行小康路
路好了,房子修起來了,車子也開進了寨子了。村支書楊勝忠告訴我們,自2017年初進寨的路修通之后,村里很多人都買了車,現在全村小汽車有約80-90輛,有的人家還有2輛3輛的,現在農村的生活真的是進入了小康時代。
沿著公路旁的一戶人家庭院里堆滿了鳥籠,再次勾起了筆者對寨門口鳥籠造型的好奇心,村支書楊勝忠邊笑邊領著大家進門。
“我們這里每家每戶都會做鳥籠,而且我們的鳥籠在外面銷量很不錯,所以啊,我們大溪村被稱為‘鳥籠之鄉’。”在一旁的支書楊勝忠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順手提起一個鳥籠介紹道。
鳥籠文化墻
大溪的鳥籠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大溪村是個傳統苗寨,苗族人喜歡養鳥、斗鳥。200年前大溪森林植被十分茂盛,特別是竹子繁多,祖輩們就開始學著制作鳥籠,一來是為了方便養鳥,二來也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靠著手藝換點錢生活。一來二去,大溪苗族人的鳥籠制作手藝便一代一代傳承了下來。
大溪鳥籠藝術陳列館
這戶人家主人叫楊昌金(阿金),今年44歲,制作鳥籠有30年了,是一個祖孫三代同堂的多口之家,父親有眼疾,哥哥有智力障礙,弟弟是個啞巴。家里勞動力的稀缺,迫使年僅十來歲的阿金成了家里的頂梁柱,還在上小學的他一邊讀書一邊利用課余時間偷學鳥籠制作手藝,可是在交通和信息都并不發達的時代,鳥籠并沒有市場。由于家庭條件困難,初中畢業,阿金便只能告別學業,下廣進廠打工,一個月400元的收入勉強可以維持吃住問題,可是還有一個大家庭等著阿金,他只得省吃儉用幾個月寄個500-600元回家。入不敷出,這日子也看不到出路,也是因為家里窮,阿金的媳婦也選擇一跑了之。
“哎,過去的生活真的苦不堪言,吃不飽、穿不暖,小康更是不敢想。”回憶往事,阿金放下手中正編織的鳥籠,深深嘆了口氣。
貧困戶新房
群眾有苦難,國家來幫忙。2014年,楊昌金家與村里的147戶600人一樣被列為貧困戶,幫扶單位、鎮以及村各級聯動,走訪入戶核查,根據貧困戶家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對應的幫扶計劃并實施,確定了大溪主要以發展黑毛豬養殖、鳥籠加工為主,稻田養魚、大蒜及楠竹種植為輔。
幫扶單位根據阿金家的情況,在村里幫其母親找了一份保潔員的工作,父親和兩個兄弟由于身體殘疾做不了大的事情,就在家里幫襯著做點生豬養殖、養牛、種植業,有點小收入供日常開銷,而阿金本人就從事起了大溪最有代表的項目--鳥籠制作。
大溪村委會辦公樓
2016年3月, 大溪村村委負責人和鳥籠制作大戶發起,出資20萬元注冊成立了凱里市大溪村鳥籠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旁海鎮黨委、政府協調扶持資金40余萬元幫助合作社購買生產設備,協調上級資金50萬元、農商行發放貸款50萬元,補助合作社經營發展。至目前總計投入160多萬元,奠定了合作社大力發展鳥籠產業的基礎。同時在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平臺開設了網上店鋪,成功開辟線上鳥籠銷售渠道,搭上電商快車實現了鳥籠產品網上銷售。并與市郵政部門建立合作機制,利用郵樂網及物流網打開了省內外銷售渠道。經凱里市電商辦協調,產品近期在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全面上線,全方位實現了“旁貨出山”;鎮黨委、政府與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內容包括資金投入、效益分紅比例、扶貧資金返還,及與貧困戶和村集體的利益分配等。為了解決部分貧困戶因自身原因不能進廠就業問題,建立了鳥籠半成品入戶加工及回收機制,訂立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激發廣大村民創業的積極性,推動合作社壯大規模,實現合作社和貧困戶的“雙贏”目標。
合作社從2016年入駐園至今已吸納村民86人,其中70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接收鳥籠訂單3萬余個,實現產值300余萬元,每人每月收入達2500至5000元。大溪村10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合作社年度分紅,每戶每年收入逾千元,走出一條適合當地產業扶貧的發展新路。
致富產業路
阿金就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他制作一個鳥籠出來根據工藝和大小,賣價在30、50、200、500元不等。“制作好就能賣出去,不擔心銷路,政府都給我們協調好了。”對于鳥籠銷售問題,阿金信心滿滿。
平日阿金也會去從事一些建筑施工,家里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前些日子,阿金還買了摩托車,可算是有車有房一族了,值得一提的是,經人介紹,阿金實現了再婚,重新擁有了完整的家庭,這日子啊,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貧困戶新廚房
說起過去日子和現在日子的對比,阿金連忙搖搖頭說:“這沒得比,過去吃不飽,現在頓頓吃肉。”在場的都樂了,語言樸實粗獷,但是就是這個理。
趁著這個高興勁,楊勝忠支書拿出計算器,給阿金家算了一筆精準收入賬。過去時候,楊昌金一家七口人全年收入也就是4000元左右,再加上支出約2000元,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現在楊昌金和媳婦兩人每年做鳥籠以及打零工收入34500元,種養植收入11000元,產業扶貧、惠農政策、財產性收入約24000元,生產性支出3850元,家庭全年純收入65650元,人均年收入9379元。
大溪村休閑六角亭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阿金,國家可幫了你不少忙啊,你這收入有一半是國家給的啊,你可不能忘啊。”村支書楊勝忠拍拍阿金的肩膀,一本正經對阿金說道。
“這恩情不能忘,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如果沒有這些政策,我們家就沒有今天,我一定會好好珍惜,把鳥籠做好,把日子過好。”阿金信誓旦旦。
與阿金一樣,村里的貧困戶也相繼脫貧126戶549人,大溪村的貧困發生率降至2.1%,近年來,在幫扶單位、鎮以及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大溪村于2017年整村脫貧出列,并被評為州級文明村寨,大溪村一改往日的貧困潦倒,步入幸福安康的新農村時代。
大溪村休閑廣場
在返回的途中,沿著來時的路,一路向南,太陽與來時一樣火辣辣,逆光中放眼望去,公路沿著村寨盤旋而上,宛如深山的玉帶,路旁有村民拎著從集鎮買來的大包小包,庭院里坐著三三兩兩的村民編織鳥籠,悠然自得。(凱里市交通運輸局 潘文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