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巷道,干凈無染;群眾房前屋后,花草向陽簇擁;連穿過村寨的溝渠,也清亮見底。
“2018年以來,都蓬村變化很大,完全一改過去面貌。”凱里市大風洞鎮城管辦主任石遠義說。
這個變化,始于都蓬村實施的一項工作——垃圾分類。
2018年,州人大常委會機關引入中澤瑞貿易(北京)有限公司,在都蓬村設立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中心,大力推行垃圾分類工作。
一年多來,都蓬村得益于垃圾分類,發生諸多蛻變。
意識覺醒 主動參與
“把環境搞干凈了,大家都喜歡!”6月21日,記者隨機走訪都蓬村群眾,見到村民羅承菊提著掃把,把自家房前掃了一遍。
“以前沒得地方裝,垃圾都倒在路邊。”見記者提問,她停了下來。
現在她不用把垃圾倒在路邊了,因為她家門前已擺放了一個垃圾箱。這垃圾箱一邊是暗灰色的,上面標著“其他垃圾(干垃圾)”;另一邊是綠色的,上面標著“廚余垃圾(濕垃圾)”。
記者將蓋子打開,想看看里面的垃圾到底是怎么個分法。羅承菊見“廚余垃圾(濕垃圾)”的那一邊,放了幾個易拉罐,眼明手快,趕緊將它們移到了“其他垃圾(干垃圾)”這邊來。
她解釋說:“屋里的老人家還不太懂,把易拉罐放錯了位置,應該放到干垃圾這邊來。”
她說的這位“屋里的老人家”,是其婆婆,名叫黎貴玉,今年96歲。這位高齡老人,雖還不太能弄明白濕垃圾、干垃圾的區別,但已懂得要把垃圾放到垃圾箱里來。至于羅承菊,其言其行,已足見她對垃圾分類的理解認識。
看到這一幕,石遠義發自心底感到高興:“他們能做到這種程度,很不容易。”
石遠義有此感慨,有其原因,得從過去都蓬村垃圾分類的三個階段談起。
“起先,老百姓隨意亂丟、亂扔,沒有環保意識,弄得村頭寨尾都是垃圾。后來,村里配備了果皮箱、垃圾存儲房,但無人管理、維護,時間久了,垃圾堆在里面,還是發爛發臭。再后來,添置了斗式裝運垃圾箱,有些老百姓又嫌垃圾箱離自己家遠了,不愿來投放。”石遠義說,“雖然一點點在改進,但垃圾總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看到羅承菊的行動,石遠義松了口氣,說:“現在村里推行垃圾分類,老百姓能這樣認識,能這樣自覺參與,以后可以少愁點了。”
體系成型 處理有效
沿村道而行,能見到以前配置的果皮箱、垃圾存儲房,幾乎成了“擺設”,里面找不到垃圾的蹤影。
垃圾到底去了哪?得去都蓬村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中心找答案。
該中心位于村后,離村兩里來路。中心墻面上“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就地化”兩排大字,很是醒目。走進里面,兩組設備矗立其中:一組有機質設備,專門用來處理廚余垃圾(濕垃圾);一組低溫磁化設備,專門用來處理其他垃圾(干垃圾)。
“老百姓只需要在源頭上進行濕垃圾、干垃圾的初步分類,再由中心按照‘四分法’進行細分。這樣做,老百姓上手會比較容易。”都蓬村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中心負責人楊振貴說。
讓群眾將濕垃圾、干垃圾區分出來,顯然遠遠不夠,還必須把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建起來,方能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往深里走、往實里走。
為抓好垃圾處理體系建設,州人大常委會機關下苦功、做實功,先是督促凱里市制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成立凱里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把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都蓬村。緊接著組建大風洞鎮都蓬村垃圾分類處理試點綜合領導小組,按照《凱里市大風洞鎮都蓬村垃圾分類處理設施方案》,全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為把老百姓動員起來,我們前期深入全村6個村民小組,一場一場開院壩會……”都蓬村主任吳飛說。
石遠義接過吳飛的話茬,說:“現在我們的宣傳力度也絲毫不減,只要進村開展扶貧工作,必然會向群眾宣傳垃圾分類方面的知識。”
決心下定,工作立馬推行。目前為止,都蓬村已發放100多個20L分類垃圾桶,放置于每家每戶門前,方便群眾投放。還為都蓬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中心配備了20個120L垃圾桶、2個危廢桶、1臺垃圾收運車。
現在的都蓬,逐漸建立起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初步達成。
“我們將干、濕垃圾從群眾手里收回后,再細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廚余垃圾通過有機質設備處理后,變為有機肥,可就地轉化利用。其他垃圾經過低溫磁化設備處理,可實現零排放。可回收物另設存儲區,等待循環利用。有害垃圾則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要求,轉移至有危廢經營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都蓬村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中心日常管理工作人員楊振彪說。
人居變靚 獲得滿滿
都蓬村民文啟方今年已79歲,能清楚地講出干垃圾、濕垃圾的區別。
老人家待人熱情、語氣誠摯,家門前本已很干凈,她卻帶著歉意說:“我這里打掃得不太勤快,你們別見怪。”
文啟方人生經歷坎坷。她的老伴和兒子都已經過世,媳婦離家出走,只剩下三個孫子,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戶。
就是這樣一位老人,不僅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來,還把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
聽得石遠義噓寒問暖,老人忙說:“現在日子好了,家家戶戶還這樣干凈,真得感謝你們關心幫助!”
石遠義則說:“我們做的都是分內事,要感謝習近平總書記、感謝黨中央才對。”
這一幕,讓人看到黨群關系、干群關系通過脫貧攻堅工作、垃圾分類工作緊密貼在了一起。
連文啟方這樣的老人都參與進來、行動起來,可以想見都蓬村人居環境發生了多大的改變。
如今的都蓬村,人居美已成為常態,群眾獲得感、滿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行走在村間巷里,幾乎能聞到鄉愁、觸到鄉愁、摸到鄉愁。
“家家戶戶都把衛生搞干凈了,住得舒服,誰還愿意回到以前呢?”羅承菊說。
村中也有養牛、養羊的人家,牛羊糞便撒在村道上也是常有的事,本來情有可原,吳飛看著,卻感到格外突兀,與周邊的環境極不相稱,說:“我們會立即把這些糞便清除掉,不讓這些東西留過夜。”
當下在都蓬村,群眾對環境的愛護、保護,大抵皆是如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