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凱里市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在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加大遺產保護傳承力度等方面成效顯著,全市文物事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開展文物挖掘與申報。為全面掌握凱里市文物的數量、分布狀況、特征情況、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基本情況,采取多種措施進行全面普查盤查。截止目前,共普查登錄不可移動文物162處;公布文物保護單位3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個,州級文物保護單位5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8個);開展老廠房、老辦公樓等歷史建筑普查45處;開展紅軍長征遺址遺跡調查8處(并將2處保存較好的遺址遺跡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調查登記國有可移動文物12468件。
二、編制文物保護利用規劃。一是在“十三五”期間,為做好凱里香爐山的保護,恢復和弘揚其對黔東南州社會整合與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特聘請廣州市翰瑞文物保護設計研究中心編制了《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凱里香爐山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合理保護了香爐山二屯崖古城遺址等26處文物點。二是將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列入“十四五”期間文體廣電旅游專項規劃內,創新各類文物的保護利用,實施“博物館+”文博行業的創新,推進文化遺產研學產品的開發等。
三、開展文物保護利用修繕。一是加強文物保護,建立健全文物保護監管機制,相繼出臺《凱里市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管理辦法》《凱里市關于全面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建立文物保護制度;抓好市、鎮(街道)、村和群眾文保網絡建設,在鎮(街道)設文物管理人員,在有文物保護單位的村寨設立村文物監管員,建立市鎮(街道)村三級文物管護網絡。二是積極爭取資金,為尊重文物的“真實性、完整性”,留住歷史文化根脈,傳承中華文明,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文物專項修復資金,專門用于全市各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作,同時,將文物保護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三是做好文物修繕,邀請國家文物專家庫專家對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現場考察并提出整改意見,聘請省內外有資質的公司針對性的編制文物遺跡修繕工作方案。截止目前,完成又詩甘氏宗祠、萬壽宮、李家祠堂革命歷史遺跡、孫文恭公祠、孫應鰲祠堂、官莊四合院、季刀百年糧倉、下司禹王宮等文物單位的修繕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凱里市累計投入文物保護經費1000余萬元。
四、推動活化文物保護利用。一是為加強對各類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堅持以在文物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活化文物保護利用資源,推進清平古城遺址、安寧宣撫司署遺址、凱里古城遺址、香爐山二屯崖古城遺址等文化遺址公園建設,以文物保護單位為依托推進創建高品位旅游景區。二是結合下司鎮紅色文化革命遺址修復、白午街道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建設、紅軍長征文化廣場建設,推介一批博物館研學旅行、體驗旅游精品線路。三是在凱里西出口民族文化宮建成非遺文物展示館,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展示館分為凱里發展史、銀飾、服飾、民俗、蘆笙、文物等六個展廳,并正式對外開放。(楊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