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凱里市灣溪街道的一處民房內,一通跨越了27年的視頻電話打了進來,看著電話那頭那張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想起母親臨終前未了的心愿,楊通芬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
原來,前不久,家住凱里市灣溪街道紅巖村的村民楊通芬找到凱里市融媒體中心的記者稱,想通過媒體的幫助找到自己失聯了27年的妹妹楊通英。“我總感覺她還活著,還在這個世界,只是我們沒什么文化,不知道去哪里找。”采訪中,楊通芬告訴記者。
小時候全家福
據了解,楊通英是楊家六兄妹中最小的一個。在姐姐楊通芬的眼里,妹妹一直很乖,唯一的一次叛逆是因為一個男子的出現。“大概在1994年,妹妹與廣東來凱里做生意的一名男子談戀愛了,隨后跟這名男子去廣東打工,之后就再也沒見過面。”
1995年,楊通英曾從廣東寫過兩封信寄到凱里家中,兩封親筆信中,楊通英的字字句句都寫滿了對家人的想念,以及告訴家人不管未來怎么樣,自己都會好好生活下去,讓家人放心。然而從那以后,楊通英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再無音訊。
“那時候我們還小,爸爸也早已去世,媽媽沒有文化就沒有回信,妹妹便再也沒有寫信來,很多人都猜想,她是不是遭遇不測了,每次想到這些,媽媽就哭,就覺得是心里的一個痛楚,即便是去世那天,都還在牽掛妹妹。妹妹寫的信,我們都還保留很好,我相信總有一天會用到。”回憶起從前,楊通芬的眼睛里滿是傷感。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楊家幾兄妹長大了,成家了,生活條件也開始慢慢好了起來,埋藏在心底的想念又浮現了出來。
“我們看到你們那個930新聞里面發,這里找到被拐的人了,那里又找到被拐的人了,我相信我妹也能找到。”楊通芬堅定地說。
果不其然,接到尋親求助,在凱里市融媒體中心的牽線搭橋下,楊通芬迅速與“寶貝回家”黔東南志愿者取得了聯系,在雙方積極的對接和核實后,不到三天,好消息傳來:楊通英找到了。
“我們根據她們家屬提供楊通英小時候的照片,以及二十多年前她寫來的信,信上的地址,以及體貌特征,多方查找,就像大海撈針一樣。”作為此次幫忙尋親的主要人員之一,“寶貝回家”黔東南志愿者童話(化名)表示,感謝廣東志愿者和廣東警方的全力幫忙,進度才會如此之快。
不僅如此,考慮到疫情期間的特殊性,在“寶貝回家”志愿者的張羅下,幾兄妹聚在二姐家里,與剛剛下班的楊通英視頻電話,這通將近一個小時的視頻電話讓所有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采訪的最后,童話告訴記者,幾兄妹已經約好,過年前一定要聚一次,還邀請志愿者一起。
童話說:“說真的,我們看到他們一家團聚了,也很欣慰,相信他們的母親在天上也能夠安心了,也很感謝他們那么信任我們。”(記者:顧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