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跟隨成都局集團公司凱里工務段貴定橋路車間危石班作業時,看到的情景。危石人按照作業計劃,帶著大錘、測量尺、安全繩、鑿巖機依次排隊有序走上山頭。看見一尊大石頭立在半山腰上,一名職工熟練地拿出安全繩,迅速做好防護;兩名職工熟練地拿起鑿巖機,不停震搗著這尊大石頭,很快,破碎產生的煙和灰飛騰起來。大顆的汗珠沿著眉毛向下滴落,他們用戴著的手套不停擦拭著額頭上的汗珠,已經顧不上石灰沾滿臉頰。半個小時后,風化的大石頭已經變成一堆碎石塊。
接著,危石人按照計劃,隊伍分成兩個組作業。一個作業組繼續對周邊的危石進行處理,另一個作業組將碎石搬運到安全場所。經過近1個小時的緊張作業,最終完成了這一處的危石掃除工作,顧不上歇息,又匆匆趕往下一處危石點。
從危石工區負責人周洪剛處了解到,清除危石的“探險之路”困難重重,每天都走過人跡罕至的山間,爬山需要用鐮刀除去雜草開路,然后危石人手腳并用才能夠上山,為了免被蛇、蚊子、馬蜂等各種“小東西”的襲擊。危石人除了日常排查危石,還要清理危石附近的雜草雜樹。周洪剛還說,由于工區負責的鐵路沿線山體危石較多,如果不將雜草雜樹清理干凈,時間長了會將危石遮擋,導致不能及時排查危石,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如果說危石工區是山區鐵路防洪戰役的前哨,那么,危石人就是確保安全的“排險專家”。在山區鐵路生產一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安全主戰場,為了旅客安全出行,滬昆線上所有的危石人一如既往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用他們的敬業精神面對每一天的工作,用自己的雙手續寫著山區鐵路安全。(葉志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