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看我們這個紅蘿卜,
有機肥料種的,絕對純天然!”
“往這邊瞧瞧,我們這個大蒜,
香噴噴的,只要一塊五一斤啦!”……
12月23日,在凱里東出口智慧菜場,叫賣聲此起彼伏,頗有一副競爭激烈的架勢,記者走進一看,賣蔬菜的竟是一群穿著校服、戴著紅領巾的學生,正值上課時間,這是啥情況?
原來,這是凱里第25小學開展實踐活動的現場,這些蔬菜都產自該校為孩子們特別開墾的“小農夫”蔬菜基地,別看名字叫做“小農夫”,種出的蔬菜一點兒也不少,番茄、黃瓜、蘿卜、小白菜、上海青、大白菜等,根據季節播種,各類菜品一應俱全。
為了了解更多情況,記者走進了這個藏身于校園里的“菜園子”。
“菜地占地近600平方米,從2020年開墾到現在,不管是翻土、播種,還是采摘都是由學生負責,每個班級認領一塊土地,會根據四季情況來決定播種什么菜品。”凱里第25小黨支部負責人廖敏告訴記者,她也是該校勞動教育課的“主持人”。
“在小菜園的管理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學到蔬菜的種植、管理知識,還能體會到農民耕耘收獲時的不容易,孩子們分頭管理這個小菜園,也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廖敏介紹說,小菜園成了教學的好幫手,除了平時的綜合實踐課外,科學課上認識葉子和植物、語文課上寫作文都能用到這個小菜園。
“哇!自己種的蘿卜,味兒可真正!真甜!”……在廖敏身后,一群小朋友顧不上冬日的寒冷,認真的在采摘、去枯葉、清洗、裝筐和整理。一顆帶著泥土的新鮮蔬菜到他們手里瞬間變得綠油油、亮晶晶。“我們得洗干凈點,一會兒要拿到市場上賣呢?”采訪期間,一位同學高興地對記者說。
就這樣,經過近一個小時的準備,在各班老師的協助下,孩子們將清理好的蔬菜抬上板車,運送到了距離學校近兩百米遠的智慧農貿市場。市場內的其他商戶似乎也習慣了這群小“菜農”的到來,熱情地與孩子們打起招呼。“今天,拿了多少菜來呀?準備賣多少錢一斤?”
而剛到攤位前,孩子們更是很老練的拿出電子秤,擺放好各類蔬菜,將提前準備好的口袋放一邊,方便售賣。“您要買菜嗎?我們這里什么都有,價格還便宜,快挑挑……”孩子們吆喝聲逗樂了買菜的人。
“其實我們學校比較特殊的是,不少孩子都是易地扶貧搬遷過來的,他們一開始還是比較羞澀的,但是這樣的實踐活動很靈活,大家做久了就會很有興趣參與,而且都變得很開朗,喜歡和別人溝通。”廖敏說。
而對于學生來說,自己體驗了種菜、摘菜的過程后,除能夠更加了解農民伯伯勞作的辛苦,倍加珍惜糧食,增長學習知識外,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覺得這個小菜園讓我變得更勇敢了。”當天參與實踐課的一名女生告訴記者,本來她很怕毛毛蟲,現在已經見怪不怪了。如果說女生們對菜園里的植物感興趣,那么對于男生們來說,管理小菜園更像是一種冒險,有男生偶然間在菜園里的石頭下面翻出一條小蟲子,就能被周圍的同學看做是“英雄”。
采訪最后,記者從廖敏老師處獲悉,當天學生共采摘近百斤蔬菜,售賣了一百余元。“我們賣的錢會用于班費或者用于菜園的維護,從播種到收益,整個過程孩子們都參與了,相信過不了多久,就會成為他們人生中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記者:顧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