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 江 大 捷
1930年3月初,由鄧小平、張云逸領導的紅七軍為發展右江革命根據地,在盤陽召開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決定派地下黨深入榕江進行活動。通過了解:榕江縣城(古州城)水運交通便利,商賈云集,商貿繁榮,有8個省的會館建立于此,歷為鄰近數十縣的物資集散地和湘、黔軍閥爭奪的軍事重鎮;榕江是貴州軍閥王家烈的軍事重地,囤積大量軍需,就連貴州僅有的兩座電臺都置一座于榕江,守敵副師長史遠勛帶一個團的兵力駐防榕江。
紅七軍前委根據地下黨提供的情報,當機立斷,決定派第一、二縱隊3000余人由軍部率領向黔桂邊境進軍。進入人煙稀少古木參天的月亮山區。時逢梅雨季節,陰雨綿綿,霧氣朦朧,山路泥濘,全是坎坷崎嶇的羊腸小道,部隊在茫茫林海中行軍,于4月27日到達榕江縣轄地——加早、九秋地界, 29日早上勝利到達榕江縣的臘酉寨,抓到兩個佯裝難民投親的人進行審問,得知是榕江城守敵史遠勛部派出來的流動哨兵,并供出城內守敵情況:榕江縣城內駐有貴州軍閥王家烈所轄二十五師副師長史遠勛率的一個團的兵力,團長黃生源。共計1000余人。紅七軍前委根據敵人口供,在臘酉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兵分三路,乘敵不備,迅速攻占榕江縣城。
4月30日拂曉,紅七軍各路人馬以急行軍速度直撲榕江。一路上都柳江寨屋背坡往高文寨直插西門坡,控制城西制高點;一路隨都柳江南岸過響水洞、宰省、翻黑臉巖,走飛山宮到都什過都柳江,占領城東石灰廠的涼亭坳、馬鞍山、仁育堡、板壁巖、南獄廟等制高點;其中沿都柳江南岸一路紅軍翻過黑臉巖后,一縱隊三營向楊家灣進發,渡到大河口直插縣城南門外墳山制高點;一路沿都柳江北岸往臘子寨直取城西南牛形坡一帶制高點,攻擊水洞卡、臥龍崗城堡守敵。榕江城已處于紅七軍三面夾責擊之中。城外群眾聞迅紅軍攻打榕江,不計報酬,爭相為紅軍送水煮飯,幫助砍竹子,綁竹梯,以備攻城之用。
榕江城三面臨水,城西靠山,清朝初年,統治階級鎮壓“苗反”以后,于雍正九年大興土木,用質地堅硬的紅砂石建筑城垣,城周九百四十四丈,五個城門修有箭樓,每隔二、三百米還筑有炮臺,有‘堅如磐石,固若金湯“之稱。
上午9時30分,軍部下令攻城,霎時,三路紅軍的各種武器一齊開火,硝煙彌漫整個城頭。當時史遠勛正躺在床上睡懶覺,忽聽槍聲大發,慌忙起床指揮部下應戰,集中了機關槍和步槍,組成密集的火力網,阻擊城南水洞卡對面坡和牛形坡的紅軍部隊。
由于守敵火力強大,紅七軍雖作戰勇猛,但因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又由于紅軍后繼部隊是陸續到達,,隨到隨參戰,攻擊力量松散,再加上紅軍只有幾門迫擊炮,還殘缺不全,只有一門還能發射,炮座也還沒運到,是綁在臘子寨的一棵枇杷樹上發射,無法命中目標,而敵人以逸待勞,憑借堅固的城防工整居高臨下射擊,易于發揮火力,因此,經過3個多小時的激戰,都無法攻下縣城,戰斗處于相持對峙階段。軍部經研究,決定暫時停止攻擊。
紅七軍軍部召開會議重新部署作戰方案,會上采納了第一縱隊司令員李謙提出的集中火力,重點突破的建意。部署由第二縱隊司令員胡斌率第二縱隊迂回到城東和城東北佯裝攻城,第一縱隊司令員李謙率第一縱隊的一部分沿城西北一帶擔任突擊任務,主攻南門、水洞卡、臥龍崗至西門一帶,李明瑞總指揮和張云逸軍長直接指揮攻打南門,龔鶴村參謀長指揮駐守牛形坡部隊的進攻。為了加強登城突擊點,由特務連連長李天佑擔任登城突擊隊長,負責突擊登城任務。同時發出“攻下榕江城,慶!逡弧瘒H勞動節”的戰斗號召。
下午3時,總攻開始。李總指揮命令山炮向守城敵軍開火,連續發射3炮擊在敵軍陣地上。接著城東、城東北和城西北的紅軍部隊又以重火力掃向敵人陣地,守城敵軍以為紅七軍從城東、城東北和城西北突擊登城,于是加強三方兵力抵抗,紅軍部隊便乘機全面進攻,第二縱隊的指戰員利用有利地形,集中火力對準城南一帶的敵群掃射。第一縱隊一營黨代表黃一平和營長何莽指揮發起猛烈攻擊,吸引敵人的火力。因此,守敵向第一營陣地發起8次的反撲,都被一營紅軍徹底打退。二營營長王展同志命令六連連長黃棟榮帶領全連從城西北碉堡進入前沿陣地,阻擊妄圖包抄夾擊我西山一帶紅軍主力部隊的守敵。沖鋒的信號發起后,第一縱隊的指戰員在總指揮李明瑞、軍長張云逸和第一縱隊司令員李謙的指揮下,帶著云梯迅速往城墻腳低處沖去,敵人的火力向我軍瘋狂阻擊,紅軍冒著槍林彈雨,一次又一次地向守城敵軍發起猛攻,都被守城敵軍火力封鎖,未能登上城墻,不少紅軍指戰員犧牲和負傷。
這時城郊附近的各族群眾,積極趕來支援戰斗,有的為紅軍送來樓梯和其它攻城器材,有的為紅軍護理傷員、抬擔架和掩埋烈士尸體,甚至有一些婦女身背小娃,前往陣地送水送飯。群眾的積極支援,紅軍戰士深受鼓舞,冒著槍林彈雨,奮不顧身,通往直前,12名戰士突擊隊在李天佑同志的率領下,肩扛云梯飛快地沖過了守城敵軍的封鎖線,一直沖到城西南墻邊的水洞卡一帶,緊貼墻腳架起云梯迅速登城。霎那間,突擊隊登上了城頭,守敵慌了手腳,急忙射擊,一顆子彈打中了李天佑連長的腿部,李天佑咬緊牙關,一邊堅持指揮作戰,一邊甩手榴彈,將守敵機槍炸啞。此時其他各處紅軍也用云梯先后登上了城墻。一營一連連長楊光同志飛身上城后,帶領紅軍與守敵展開了白刃戰,敵人紛紛逃命。登上城南墻上的紅軍迅速掃清墻上殘敵,打開南門,紅軍主力部隊如潮水般涌入城內,史遠勛如喪家之犬,帶領殘部100余人,渡過車江河,往黎平方向狼狽逃遁。時值車江河漲水,江水湍急,史遠勛的殘兵敗將因爭船只過河而跌下水淹死不少。其中一只載有30余名敵軍的船傾覆河中,大多葬身江中。
紅軍掃清城內殘敵后,搗毀了縣衙門,并打開監牢大門,放出被關的無辜群眾,他們重見天日,淚流滿面地說:“紅軍真是我們的再生父母!”
下午6時,攻城戰斗勝利結束,一面鮮艷的紅旗升上了古州城頭。這次戰斗,殲敵一個團,繳獲步槍600余支,子彈10余萬發,大炮2門,無線電臺1部,馱馬500余匹,其他軍需品一批。在榕江戰斗中紅軍六連二排四班班長陸躍海同志身負重傷,徐漢章、黃漢琪、盧東生、黃金生、盧金榮、梁泉水、阮金輝、阮金滿等同志在這次戰斗中光榮犧牲獻出寶貴的生命。
紅七軍攻克榕江縣城后,軍部和前委進駐國民黨貴州省第十四區黨務特派員辦事處辦公樓(原清古州鎮總兵署,又名古州鎮臺衙門),召開軍部臨時會議和前委擴大會議。會議還邀請地方知名人士李枝英(時任榕江縣教育局長)、何躍東(時任榕江縣商會會長)等人參會。會議決定組建榕江縣赤衛隊,成立榕江工農民主政府,工農民主政府和赤衛隊均有地方人士參加?傊笓]李明瑞兼任榕江縣工農民主政府主席,陳豪人任副主席,地方委員有李枝英、何躍東等。同時還決定建立中國共產黨榕江縣城區支部委員會,支部書記田和尚、支部副書記張和尚、組織委員尹日雄、宣傳委員陸感年。會議同時決定召開“慶‘五·一’暨祝捷大會”。
5月1日上午10時,紅七軍軍部在鎮臺衙門廣場(現古州一小操揚)召開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軍民聯歡大會暨祝捷大會,紅七軍全體指戰員高唱《前進歌》列隊步入會場,軍民共1萬余人參加了大會。大會由陳豪人主持,張云逸和李明瑞在大會上分別作了重要講話。講話重點闡述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意義、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性質、任務和主張,號召勞苦大眾聯合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實現耕者有其田,發展民族工商業,打倒買辦官僚、資本家等。會上,紅軍還將沒收龍三元等地主豪紳的財物分發給貧苦百姓。群眾都伸出大拇指,稱贊紅軍是為窮人謀利益的隊伍。當即有許多窮苦青壯年積極要求參加紅軍。軍部批準了張橋生、覃明祥、潘老四等同十名青年的要求。榕江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的盛大集會,在貴州歷史上是第一次,它的活動內容及革命思想,在那風雨如磐的歲月里,對啟發各族勞苦群眾的革命覺悟,鼓舞人們的革命信心,產生了積極作用。
紅七軍在榕江休整三天的時間里,為了喚起民眾覺悟,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紅七軍指戰員不顧長途轉戰和攻占榕江戰斗的辛勞,走到街頭巷尾,深入群眾家中宣傳黨和紅軍的主張和任務。在大街小巷書寫張貼政治標語,寫“紅軍是無產階級革命的軍隊”、“紅軍是工農自己的隊伍”等革命標語。
紅七軍在沒收大地主、大土豪劣紳財物的同時,根據廣大群眾的要求,懲辦了民憤極大的土豪劣紳,槍決作惡多端的團防局局長周憲民,得到廣大民眾拍手稱快。
紅軍嚴格執行共產黨對待俘虜的政策,紅七軍在攻城戰斗中,俘獲敵軍500余人,對他們進行政治教育,并釋放回家,不準再作惡,并發給路費。對受傷俘虜還給予醫治,被俘國民黨官兵十分感動,不少被俘人員表示愿立功補過,一些人還要求參加紅七軍。
正是由于紅七軍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工商業政策,嚴格地遵守紅軍紀律,因而覺得人心,羸得當地各族人民和地方各界人士的積極支持和衷心愛戴。地方商會人士積極幫助紅軍籌集軍餉兩萬多銀元。加上繳獲史遠勛倉皇逃跑未能帶走的軍響,共計銀洋10余萬元,此外還有一大批軍用物資。
正當紅七軍榕江準備向榕江的周邊縣擴展時,得報敵5個團向榕江包圍,紅七軍及前委研究決定,留下城區支部成員繼續領導榕江革命運動外,主力部隊回師右江。5月5日清晨,紅七軍離開榕江,榕江各族人民依依不舍,張橋生、劉洪坤等數十名船工,爭相為紅七軍駕駛船只,紅七軍水陸并進,經從江進入廣西地區。
榕江戰斗,是英雄的紅七軍在當地各族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進行的一次著名戰斗,也是紅七軍自誕生以來獲得的攻城大捷。它不僅打擊了貴州軍閥的反動統治,擴大了紅七軍的政治影響,而且使全體指戰員經受一次戰斗洗禮,提高了部隊的戰斗素質。并繳獲了敵人的大量軍用物資,使紅七軍的槍彈和給養也得到補充,榕江戰斗在紅七軍發展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紅七軍離開榕江已經80年了,紅軍精神為榕江人民在土地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歷史時期指明了方向。紅七軍進攻榕江,并打了勝仗,為榕江申報革命老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紅七軍軍部舊址屹立在榕江縣城中央,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榕江縣委、縣人民政府將它列為榕江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每年都有大批中小學生到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也有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到這里參觀,給榕江的旅游事業發展帶來機遇,這些都是紅七軍留給榕江人民的寶貴財富。(楊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