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證-----記紅七軍在貴州榕江的軍民魚水情
八十年前的四月三十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攻占榕江縣城,消滅守軍一個團部、兩個營,震動了整個貴州省。貴州軍閥、國民黨二十五軍副軍長王家烈心急火燎,從湘黔邊界抽出四個主力團向榕江反撲,企圖奪回損失。當黔軍氣喘吁吁趕來時,紅七軍已經主動放棄榕江城,乘船滿載勝利品順江而下,由廣西富祿上岸,返回右江革命根據地。僅一江相隔的黔軍只能鳴槍相送,無可奈何。除紅七軍將士英勇善戰等諸多因素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紅七軍將士模范地執行了黨的民族政策,贏得到了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同胞的擁護和愛戴,增進了紅軍與少數民族的團結,保證紅軍順利經過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出其不意地打擊了敵人。
我們是窮人的隊伍
1930年3月,紅七軍前委在廣西鳳山盤陽召開會議,決定紅七軍第一、二縱隊和軍直到黔、桂邊開展游擊戰爭,開辟新的游擊區域,擴大政治影響。 4月中旬,軍長張云逸、總指揮李明瑞率部分別由三防、宜北進入貴州荔波縣境,在荔波板寨作出長途奔襲貴州軍閥王家烈的后勤重鎮榕江城的戰斗部署。會后,紅七軍各部秘密集結,以剛參軍的布衣族新戰士王老旺等為向導,從荔波板寨、茂蘭、佳榮、拉易向榕江方向進發。不久,由從江、榕江分水嶺擺坡進入榕江縣境內的九秋苗寨。當地的苗族同胞十分驚慌,紛紛躲進密林之中,留下老弱病殘守家。紅軍走進寨子,主動地用苗語同留在寨子里的苗民交談,向他們宣傳紅軍是窮人的隊伍,不要害怕,叫躲在山上的家人回家來。附近山上的鄉親們看到這種情景,看到寨子安然無恙,便紛紛下山回家。有的趕緊往遠山跑去,把躲在深山老林的父老鄉親找回來。鄉親們看到碗里、米蘿里、豬圈里放有大洋毫子,一切都明白了,他們激動地把收藏的食物都拿出來送給紅軍,紅軍收下后全都付了錢。紅軍人多,九秋寨子小,鄉親們就到附近的苗寨去叫鄉鄰買食物給紅軍。
據加宜寨苗族老人蒙正權(當年二十三歲)、蒙故汪(當年二十二歲)回憶:“那年紅軍在加宜宿營,寨子有一百多戶人家,因從九秋那里得知紅軍是好人,全寨沒人外逃。紅軍號召我們參加紅軍,打倒老蔣。那時候,官家、客家都欺負我們苗家,紅軍不嫌棄我們,和我們擺門子,送藥看病,和和氣氣,大家都象一家人,整個寨子就象過年一樣熱鬧”。
苗民主動幫助紅軍抬設備,挑行囊,修橋補路。雖然這里重巒疊嶂,山高林深,坡陡路窄,交通極為不便。由于紅軍的宣傳工作做得出色,深入人心,因而得到沿途邊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使紅軍終于走出了地形復雜、氣候惡劣的大苗山區,秘密到達了距城十余公里的都柳江上游的臘酉小寨隱蔽駐扎。4月28日傍晚,紅七軍前衛抓住了兩名敵人的流動哨兵,經審訊,摸清了敵情。李總指揮和張軍長當機立斷,決定用船運送部隊,直達榕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鼓拿下榕江古州城。
臘酉寨侗族老人王文祥(當年二十一歲)回憶道:“紅軍剛來時,我不了解情況,很害怕,想跑去躲。紅軍戰士對我說:‘老鄉,不要怕,快回家來,我們是紅軍,與你們一樣都是受苦兄弟’。很快打消了我的顧慮。接著,紅軍要我們用船把他們送下榕江,我們都很高興地答應了。紅軍到都江寨后就下了船,請我們吃飯,并送我大洋兩元”。一同撐船運送紅軍的蒙有郎老人(當年二十七歲)說:“我和伍定幫合作,從臘酉撐船送紅軍到都江,紅軍送我們每人一元大洋”。在臘酉、都江人民的幫助下,紅七軍由高文、楊家灣、臘子寨三路齊下,神速地兵臨榕江古州城。
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
清朝雍、乾年代,古州有“黔省東南鎖鑰,新疆第一要區”之稱,是清朝貴州四大軍事重鎮之一。古州城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城墻用紅砂石堆砌,高一丈二尺,周長九百四十四丈,炮臺九座,有大東門、小東門、南門、西門、北門五個城門樓。城池堅固,西門外坡上還有二座碉堡相呼應。國民黨二十五軍二師副師長史遠勛率一個團防守。
紅軍到達城郊,立即向群眾宣傳紅軍進攻榕江城的目的: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到榕江來是為了打倒反動軍閥史遠勛的,讓榕江人民翻身得解放。
榕江古州城自古為戰略要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民國初期,軍閥混戰,滇軍、桂軍、黔軍、土匪等,為爭奪地盤,在榕江殺出殺進,陷榕江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軍閥的軍隊到處殺人放火、拉夫派款、草菅人命、無惡不作,榕江人民對反動軍閥的統治深惡痛絕!附近的村民聞知紅軍要進攻古州城,消滅兇惡的師長史遠勛,頓時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郊區附近的各個村寨,各族群眾紛紛趕來支援紅軍。有的為紅軍舂米煮飯,有的幫紅軍偵察敵情。臘子寨、楊家灣的群眾主動將自家竹子、樹子、樓梯等物捐獻出來,送給紅軍做云梯攻城用,把房屋騰出來讓紅軍住。還有一些婦女身背小孩,前往駐地為紅軍送水送飯。戰斗時,許多窮苦人在炮火硝煙中幫助紅軍抬傷員,送東西。在郊區各族群眾的積極配合、大力支援下,紅七軍勝利地攻占了古州城。
1930年5月1日上午,紅七軍在軍部門口廣場(原清代貴州古州總兵署衙門廣場)召開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軍民聯歡大會,城內居民約三千余人,和紅七軍一縱隊的官兵們一起參加大會。會議由紅七軍政治部主任陳豪人同志主持,李總指揮和張軍長到會并講了話,闡明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意義,宣傳中國共產黨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政治主張,號召各族貧苦群眾打土豪,鬧革命。
原紅軍司令部副官許鳳翔老人回憶道:“紅七軍進入古州城,立即打開監獄,將關在牢里的幾十名少數民族和漢人釋放了,他們重見天日,無不感激萬分,感謝共產黨和紅軍。說共產黨和紅軍是他們的再生父母。離開榕江時我們把舊衙門和監獄焚毀了,因為它是廣大勞苦群眾深惡痛絕的場所”。
官僚惡霸、團防局長周憲民平時仗勢欺人,作惡多端,負有血債,紅軍攻城時,他為了與紅軍頑抗到底,向從江等地寫信調兵,企圖消滅紅軍。為了喚起民眾,打擊反動勢力,根據勞苦民眾的要求,5月2日,紅七軍在將軍巖河沙壩對周憲民勢利執行槍決,搬掉了壓在廣大群眾頭上的一塊大石頭,聞者無不拍手稱快,稱贊紅軍是為窮人撐腰的軍隊。
我們是革命的宣傳隊
紅七軍每到一地,都要在醒目的地方書寫標語,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宣傳紅軍的性質、任務、革命的目的,傳播革命的真理。凡遇到老百姓,紅軍便主動與他們攀談,教唱革命歌曲《國際歌》、《前進歌》等啟迪群眾的階級覺悟,號召群眾起來革命。
紅七軍政治部在榕江九秋、加宜、古州等地,張貼和書寫了大量的布告、標語。其中布告有《中國共產黨目前的主張》、《中國共產黨十大綱領》、《紅七軍前委通告》等,標語有“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紅軍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是謀工農利益的黨”、“紅軍是工農自己的隊伍”、“實行土地革命,打倒土豪分田,實行耕者有其田”、“國民黨是代表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的黨”、“推翻國民黨統治,建立蘇維埃政權”等。還有揭露國民黨罪行的漫畫、快板、順口溜。
紅七軍在國民黨榕江縣政府門口的八字墻和甬壁上寫有順口溜《四字經》,內容是:“三民主義,糊涂到底;五權憲法,夾七夾八;建國大綱,官樣文章;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清黨反共,革命送終;軍政時期,軍閥得意;訓政時期,官僚運氣;憲政時期,遙遙無期;忠實黨員,只要洋錢。”
紅七軍宣傳人員了解榕江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后,即現編一幅對聯寫在古州城南場壩榕江團防局墻上:“榕江團局,煙局、酒局、賭局,全是騙局;局內者甘,局外者苦;局分上下口,何日了局得太平。古州諸公,豬公、羊公、狗公,誰說無公;公心奚昭,公道奚存;公由暗藏私,為此辦公真奇怪。”古州人民看了,無不拍手稱快。
紅七軍進城的第二天,地方開明人士關蔭之,陳佰濤、曾時中、何躍東、胡錫華等到軍部表示歡迎和慰問之忱,受到李明瑞總指揮和陳豪人主任熱情接待,為此專門召開座談會,向他們解釋中國共產黨及紅軍的主張和政策,并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于是民心很快安定下來,市場照常營業,學校照常上課,社會秩序井然。
榕江人民永遠的懷念
紅七軍給災難深重的榕江各族人民帶來了希望,榕江各族人民熱愛自己的子弟兵。從紅七軍進入九秋那天起,榕江各族人民就和紅七軍同生死、共患難,戰斗在一起。各族同胞冒著被殺頭的危險,給紅軍帶路、提供補給,積極幫助紅軍。
紅七軍在黔桂邊為時二個月的游擊中,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和主張,發動并組織各族群眾開展對敵斗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不斷擴大紅軍影響,在各族群眾中播下了紅色的種子。5月5日,紅七軍主動撤出榕江。船工劉洪坤等數十人駕駛五十余只大小木船,載著紅軍傷病員和輜重從大河口碼頭出發,浩浩蕩蕩地順都柳江下行,大部隊在船隊左右沿岸護衛,回師廣西右江。紅七軍離開榕江時,榕江貧苦群眾到江邊送別紅軍,依依難舍之情,溢于言表。他們拉著紅軍的手哽咽道:“等你們勝利了,一定要回來看我們。”
紅軍走后,隨之而來的是國民黨反動派的法西斯黑暗統治和血腥鎮壓。白色恐怖沒能使榕江各族人民屈服,無法動搖他們跟著紅軍干革命的堅定信心。群眾不顧自己的安危,千方百計保護紅軍烈士墓,每年清明都要悄悄的前往掃墓祭奠。
在烏云翻滾、虎狼當道的日子里,榕江百姓十分想念紅軍,盼望紅軍再次到來。民間歌手編了《四季歌》、《三字經》,緬懷紅七軍的英堆業績,寄托無限的思念之情。《四季歌》唱道:春季里來百花香 / 紅軍來到打榕江 / 三聲大炮轟南門 / 坐陣師長逃車江 / 夏季里來柳絲長 / 紅軍進城安民忙 / 五一召開慶祝會 / 軍民聯歡情宜長 / 秋季里來桂花香 / 團防局長把命喪 / 又分財主田和地/群眾個個喜洋洋 / 冬季里來白茫茫 / 紅軍走后人遭殃 / 王家烈又把榕江占 / 紅軍恩情永不忘。《三字經》唱道:紅旗舞,斗財主;工農民,愛紅軍;打土豪,一條心;分財物,鬧翻身;干革命,跟紅軍。
八十年過去了,紅七軍的精神仍在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紅七軍的故事仍在青山綠水中傳頌著。有青山作證,紅七軍和榕江各族人民的軍魚水情永遠銘記在歷史的記憶里。(楊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