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革命老區旅游精典品牌
1930年4月底,鄧小平同志領導的紅七軍轉戰月亮山百里苗鄉,繼而攻下古州城。這是紅七軍百色起義后打的第一個大勝仗,在貴州歷史上的意義也非同小可:這是馬列主義第一次傳入貴州苗鄉;鐮刀鐵錘大旗第一次在貴州大地飄揚;人民子弟兵的嘹亮軍號第一次響徹苗鄉侗寨。紅七軍凱旋回桂后,留下的地下黨員繼續在榕江建黨、開展武裝斗爭。至今,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仍流傳月亮山中。
1930年底,中央紅軍長征途經榕江縣境北部,在停留和行軍的數天時間里,紅軍的民族政策、紅軍的鐵紀、紅軍為貧苦百姓做的無數好事,給當地人民留下永志難忘的印象。同時,失散的紅軍戰士、遺留的紅軍傷員們,在這塊紅色土地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寫下了眾多軍民魚水篇章。
中國工農紅軍兩次途經榕江山山水水,宣傳了共產黨的主張,播下了革命火種,留下了一筆珍貴的紅色歷史文化遺產。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弘揚革命傳統,借助旅游這種方式傳承紅軍精神,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民族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為苗鄉侗寨人民的脫貧致富鋪路搭橋,是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一、遍布榕江的紅色文化資源
隨著“兩高”的修建,榕江天塹變通途,原先地處偏僻的區位劣勢,驟然間成了南下北上的區位優勢。由于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榕江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必將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旅游經濟是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形式之一,而紅色旅游則是旅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當前榕江街道人流的擁擠,完全可以想像出“兩高”通車后榕江的繁華景象。客人來了,以什么留住客?只有旅游業。要發展旅游業,必須先認識自家的資源優勢。
榕江地形為東北至西南走向。東北和西北、即雷公山下是中央紅軍途經和活動的范圍,西南和縣境中部是紅七軍戰斗的地方。地下黨開展主要活動和武裝斗爭遍布全縣十三個鄉鎮,榕江的紅色資源幾乎遍及縣境。從主要紅色遺址看,北部和西北部主要有八處戰斗遺址,朗洞紅軍駐地,紅軍標語,紅軍指揮部舊址,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偵察營駐地老寨,塔石瑤鄉紅軍偵察分隊駐地,羅統一舊址,地下黨兩次會議地點,游擊隊成立以及幾次戰斗遺址等。
縣境中部和南部主要有:月亮山至古州城的紅軍路,紅軍路上所經過的苗寨,當年都住過紅軍。沿途還有加早寨的紅軍橋,臘酉寨的紅軍橋,紅軍排長養傷的擺拉苗寨。古州城區及周邊有水洞卡,南門遺址,五一集會廣場,紅七軍軍部舊址,車寨紅軍指揮部遺址,地下黨大本營岑臘寨飛山廟,胡秉鐸舊址,練國梁故居,涼亭坳烈士陵園。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月亮山游擊隊駐地、俗稱“鄺司令屋基”,古州鎮的打擺戰斗遺址等。
榕江紅色資源如璀璨繁星,遍布月亮山下和都柳江畔,與當地山光水色交相輝映,與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既磅礴大氣,又底蘊厚實,是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二、豐厚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
侗、苗、水、瑤是榕江的主體民族,縣境南北兩端的民族文化都各有特色。從總體說來,兩條紅軍路上的民族原生態文化年代都原始古老、內涵獨樹一幟,形式異彩紛呈。
榕江縣城有天下獨一無二的苗王廟。廟里供奉的主人,民間傳說是上古高王高辛時代的苗王;《苗族古歌》傳唱是中華民族三大史祖之一蚩尤,廟的建成時間是在西晉以前。高王高辛時代是紀元前四千四百年前,距離現在已有六千年以上,后者是距現在也已有五千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榕江苗王廟是古代苗族同胞自己建造的,而且還有“配套”的《古歌》記載這一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這十分難能可貴。
榕江縣城旁邊板寨的出土文物屬于新石器時代,距今六千年以上。這個遺址在珠江上游是第一處。權威專家們還說,珠江流域也與黃河流域一樣,是人類發祥地之一。
當年紅七軍攻克古州城時,正是從板寨方向攻入南門。
榕江民族眾多,同一民族又各分多個支系,如苗族有18個支系,侗族有10個支系。這在全州、乃至全省,可能也是唯一的。所以,異彩紛呈的民族多元文化在這塊土地和詣相處,但又各自保持獨立的特色,是榕江民族原生態文化的最大亮點。民族和同一民族支系不同,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服裝款式和色彩,榕江堪稱民族服飾博物館。
超短裙苗族服飾,是中國南方上古時代人類的服裝樣式,即人類未發明紡織技術而無布料前,用樹葉遮身時代的“芭蕉葉服裝”款式,有專家稱為人類服飾的活化石。對角花苗族服裝的戰袍式板塊設計,是春秋戰國時代服裝的特點。高岜支系的男子裝束和發式,也是春秋戰國至秦漢的樣式,是活著的“兵馬俑”;他們的房屋建筑模式,據《苗族古歌》傳唱,是孔明先生所傳授。擺貝和高排支系的房屋建筑樣式,是中國秦漢時代、主要又是漢代模式。服飾刺繡圖案也屬漢代風韻。婦女的頭飾,有遠古苗族的印記,也有明代宮女頭飾的融匯。至于男子的盛裝、包括計劃鄉一些苗寨的男子盛裝,則是母系氏族社會婚俗的遺風。花裙苗族的刺繡,鑲邊是漢代風格,作品中間的圖案是唐代韻味。七十二寨侗族成年女子服裝款式、即寬衣大袖部分,是明清兩代漢族女裝的演變;青年女子頭飾,沿襲唐宋宮女裝束;盛裝刺繡作品鑲邊部分是漢代遺韻,中心圖案傳承的多是宋代習俗。小丹江苗族女裝刺繡,上身圖案是秦漢以前圖案的變異,圍腰刺繡內容為唐宋主題。三寶侗女裝,是明清漢族服飾的變異。
紅七軍將士們走過的孔明山下,圍居著二十多個苗家山寨。“紅軍路”沿途的村寨,紅軍都食宿過。這一帶山寨的蘆笙歌舞,相傳都是孔明南征時所教。斗牛陣法,是孔明先生所傳,所以斗牛場上飄揚的三角旗都被稱為“孔明旗”,苗族銅鼓也被稱為“孔明鼓”,孔明山上至今還保留著三國時代造銅鼓的遺址和練兵場。月亮山中的百獸舞,既展示了大森林里千奇百怪的禽獸英姿,更透射了古代苗族粗獷原始的狩獵文化習俗。
中央紅軍偵察營曾經食宿過的塔石瑤族水族鄉里,古韻十足的水族蘆笙斗牛舞,展現了水族上古時期的娛樂方式。該鄉的瑤族舂杵舞最原始的舞蹈肢體語言,由十二節組成,表達的是原始墾荒時期,瑤族趕山吃飯的農耕古風。
在中國56個民族中,有23個民族擁有本民族的古老文字,水族是其中之一,而且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令人稀奇的是,水族文字還具有獨特的神秘性。據專家研究,水族文字的創制已有6000多年,即從石器時代開始,基本完成于商周時代,并一直使用至今,被稱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榕江苗族古代曾有過“劉三姐”,而且是兩姐妹,她倆是古州鎮高文寨上人。兩姐妹的嗓音特別甜美動聽,苗族同胞說,只要姐妹倆開口唱歌,山上的陽雀和畫眉都不敢做聲。兩姐妹不僅歌唱得好,而且都長得貌若天仙,因為這樣,整個都柳江流域的苗家小伙子,都想娶這姐妹倆做媳婦,但無論誰娶,別人都有意見,都會發生爭斗。為了不讓苗家兄弟發生爭斗,也為了傳承苗歌,兩姐妹居然終生不嫁。后來,苗族同胞們為姐妹倆立了一塊栽巖作紀念。那塊栽巖,至今還立在原地。
民族節日是一種全新的經濟能動力,并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榕江的民族節日,除已開放的茅人節,牯藏節,薩瑪節,招龍節外,還有不少待字閨中。如中央紅軍一位失散女紅軍曾住過的朗洞高邦等十余個苗寨,那里的對角花苗族一年一度有個“結婚節”,其形其式古色古香。都柳江苗族的“選美節”已近失傳。月亮山苗族栽巖儀式,是數千年來維系苗族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
三、找準切入點,正確決策
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都是品位高雅的旅游資源,但要加以提煉。要重在挖掘文化內涵。我們不妨借鑒一些成功經驗:云南石林,借電影《阿詩瑪》出名,但是,云南人不僅僅利用電影做文章。人們到石林旅游,導游小姐會對游客說,你摸一下這顆石頭,會保你一生平安;你坐一下這塊石板,會讓你心想事成!
《阿詩瑪》是傳說,云南將傳說賦予生命,將冰冷而生硬的石頭賦予靈性,豐富了游客的想像空間,結果,文化內涵就出來了。遵義有個紅軍女醫生雕像,當地人民將她作為紅軍“女神”供奉,既表達了老區人民對她的崇敬懷念之情,也促進了當地的紅色旅游發展。
榕江有如此豐富的紅軍文化資源,并且也有一位失散的女紅軍醫生,我們應該努力挖掘文化內涵,利用民族節日文化,在紀念這位女紅軍的同時,促進紅色旅游的開展。
如果找準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切入點,準確定位,將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融會,演變成一種弘揚革命傳統、承襲民族文化淵源的活動,通過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來開發紅色文化,這樣,既繼承了紅軍精神,傳承了民族文化,也將會給各民族帶來嶄新的經濟發展形式。
當前,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紅色文化方面
1、制定統一的文字宣傳材料和旅游地圖,要少而精,易讀易記。對有關干部、職工、賓館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之熟悉榕江紅色文化資源,各民族歷史淵源,文化背景,生活習俗,山川地理,風景名勝,重要歷史掌故等。窗口人員要著民族服裝上班。
2、在進入榕江縣境的主要路口、縣內主要紅色遺址處,建立永久性標志,附上相關說明。同時,考慮在胡秉鐸、羅統一故居建立塑像。
3、在縣城和朗洞各開一家“紅色餐館”,內張掛榕江有關紅色文化圖片,以及添置紅色圖像放映設施。開展“當一天紅軍,過一天紅軍生活”主題活動。
4、將兩條紅軍路的主要活動內容制成雕塑,陳列于縣博物館,以增加紅色文化內涵。
5、車江每村建一座小鼓樓,要求各有特色,互不雷同。與三寶鼓樓遙相呼應,形成眾星拱月、天下第一鼓樓群之勢。
(二)民族文化方面
1、弘揚苗族牯藏文化。僅以計劃鄉而言,全鄉共有14個村,有13個村有牯藏文化,剛好一個輪回,應該很好打造這一苗族文化品牌。
2、組織專業人員,對重要景點、百歲壽星進行統一拍照,附上精煉而富于文采的說明,制定畫框,張掛有關賓館、對外服務窗口、街道兩旁或較有影響的飲食服務行業。
3、榕江有不少很具特色的品牌,如“苗侗原生文化大本營”、“紅色革命老區”、“侗族大歌之鄉”、“侗族琵琶歌之鄉”、“體操之鄉”、“珠郎娘美故鄉”、“天下第一古榕群”、“多元
民族文化集散地”、“月亮山壽星群譜”、“野人文化之鄉”、“浩瀚的原始大森林”等,可考慮
選擇相關地段豎立廣告牌。
4、拍攝各重要景點、各民族和有特色支系的電視專題片若干個,進行廣泛宣傳。
5、將文字、圖片等資料制好后,組織各民族模特和有關專業人士的旅游宣傳隊伍,帶上各民族和不同支系的服裝,到有關城市進行旅游宣傳推介。(朱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