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熱土 魅力榕江
在貴州省東南部,有一片神奇的紅色熱土——榕江。這里撲面而來的是滿眼郁郁蔥蔥的綠色榕樹,生機盎然,榕江以“榕樹多而環三江”而得“榕江縣”名。
榕江縣地跨珠江、長江流域,東鄰黎平、從江縣,南連荔波縣,西接三都、雷山縣,北連劍河縣,總面積3315.8平方公里,人口33.3萬,由侗、漢、苗、水、瑤等17個民族構成。縣城西北距州府凱里173公里,距省府貴陽354公里,東距黎平機場116公里。榕江交通便利,都柳江主航道、寨蒿河航道、平永河航道貫通全境;公路交通網四通八達,321國道貫穿縣境,爐榕線、錦榕線匯于榕江。正在修建的貴廣高速鐵路和廈蓉高速公路,分別從縣城的北邊和南邊擦肩而過,并架齊驅,給榕江添上了一雙騰飛的翅膀。有了“兩高”,在未來的經濟建設中榕江更是如虎添翼。早在清代榕江就已成為黔桂兩省區的水運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有“都柳江上的一顆明珠”“小上海”之稱,區位優越,被譽為“黔省東南鎖鑰,苗疆第一要區”。 這里不僅是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這里更是一塊紅色的熱土。
在這片以綠色古榕樹為著稱的神奇土地上,蘊含著不少承載革命歷史和精神的紅色景點,以其特有的政治性、革命性、先進性的教育功能,形成了榕江縣紅色旅游的重要人文景觀。200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這表明,國家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的序幕已經拉開了。榕江縣委、縣政府提出旅游興縣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寓紅色經典教育于生態旅游之中,使生機盎然的綠色古榕群內綠色與紅色交相輝映,使人們在寄情山水自然風光的同時,又能真正地領略到共產黨領導下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史。
古州一小操場古榕群原為古州鎮臺衙門場所,后因有古榕五株而稱“五榕廣場”,學校亦稱“五榕小學”。民國19年(1930年)5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五榕廣場召開 “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祝捷大會”。自此,五榕廣場的古榕樹載入中國革命紅色史冊。
1930年4月,鄧小平同志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于廣西百色建立政權后,按照中共中央“只有向外發展,才能解決紅軍的一切困難,才能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的指示精神,第一、二縱隊在總指揮李明瑞和軍長張云逸的率領下,由廣西宜北出發,經荔波的加榮、從江的長牛穿越莽莽原始森林月亮山到達榕江的九秋、加牙、加宜、臘酉,于4月29日抵達都江。
紅七軍在榕江各族群眾積極支持配合下,于1930年4月30日一舉攻占古州城,殲敵一個團,繳獲大炮2門、步槍600余枝、子彈10萬多發、馱馬500多匹、電臺一部及其他大量軍需物資,順利實現了“奪榕江,慶五一”召開軍民聯歡大會的誓言。這不僅在紅七軍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在貴州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榕江大捷,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成立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第一次進入貴州省地域和解放貴州省的第一個縣城,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祝捷大會”上,軍民高唱《國際歌》,這是《國際歌》在榕江第一次唱響,也是《國際歌》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第一次唱響。
紅七軍攻克榕江后,大力開展政治宣傳、打土豪、分田地、分財物、鎮壓地方反動勢力、擴紅等活動,在廣大民眾中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在榕江這塊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紅七軍經過月亮山原始森林所留下的足跡,今天成了發揚紅軍長征精神,重走紅軍路的一條重要紅色旅游線路,紅七軍在九秋寨宿營的地點,紅七軍在加宜寨養馬的馬圈,紅七軍在加宜寨宿營住過的房子,紅七軍首長送給當年給紅軍當向導的苗族老人鐘德丘的戰刀,紅七軍過臘酉的紅軍橋以及紅軍渡口,都保存完好。這些都是紅色旅游的亮點,這些實物至今仍然閃著紅七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為勞苦人民求解放的光輝精神。
紅七軍攻克古州城的戰斗遺址牛形坡、水洞卡、古城墻無不染上了紅七軍將士的鮮血。在攻城的戰斗中,特務連長李天佑光榮負傷,連長楊光、戰士黃漢琪、徐漢章、陸金輝、陸金滿、梁泉水、盧金榮等光榮犧牲。烈士們的鮮血染紅了榕江這塊熱土,烈士們的英靈長眠于這塊他們以生命為代價為之而奮斗的紅土地,紅七軍將士的精神在這塊紅土地上永放光芒,幾十年來紅七軍的精神鼓舞著33萬榕江各族人民為建設這塊紅土地一代又一代地奮勇前進。
紅七軍攻克古州城后,建立蘇維埃民主政府,建立中共城區黨支部和平永支部,還在城區建立自衛隊,在平永組建了平永游擊隊,發動群眾起來參加革命。紅七軍在榕江的影響為后來中央紅軍過榕江縣境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1934年,紅軍長征第三軍團一部和第一軍團福建師,分別進入榕江縣朗洞整休。紅軍在朗洞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解決了部隊給養問題和妥善安置紅軍傷病員。在整休期間,紅軍充分發揮宣傳隊、播種機作用,在東門城外召開群眾大會,深入百姓家中宣講革命道理,宣傳工農紅軍政治主張,喚起民眾參加革命和抗日斗爭。紅軍主力北上后,還安排了在高洋坳反阻擊戰受傷的紅軍戰士,留下來組建當地蘇維埃政權和赤衛隊,繼續推動抗日斗爭和開展打富濟貧活動。留下的許多標語,后被當地的群眾保護起來,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兩幅標語,一幅是關于“蘇維埃政府抗日五條主張”,一幅是關于“白軍士兵抗日六條綱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朗洞鎮人民政府在朗洞城北門大橋兩頭分別修建有“紅軍長征過朗洞紀念碑”和“紅軍長征過朗洞紀念浮雕”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也成為榕江縣北部紅色旅游的又一亮點。
這些美麗的紅色景點,是紅軍戰士用鮮血染成的,構成了榕江縣北部紅色旅游精典。紅七軍和中央紅軍在榕江這塊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生根、發牙、開花、結果,榕江人民迎來了翻身解放,給榕江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突飛猛進,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11月貴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將榕江縣劃定為革命老區縣,這表明了紅七軍和中央紅軍在榕江的巨大影響和榕江這塊紅色土地對中國革命所作出的貢獻。榕江縣劃定為革命老區,對榕江開發紅色旅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近年來“紅色旅游熱”不斷升溫,開發紅色旅游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轟動效應,因此,加快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實施創建旅游大縣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開發紅色旅游資源可以開發新的經濟領域,進一步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拓寬旅游發展空間,推進“旅游興縣”的實施。榕江縣秀麗的山水自然風光,原生態的古樸典雅的民族風情旅游,藏于大山深處的紅色旅游經典文化,展示了榕江“紅色”與“綠色”的交相輝映,吸引著海內外游客紛至踏來,實現旅游收入逐年上升。
八十年過去了,榕江縣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歷了曲折的歷程,榕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逐步向小康生活邁進。今天,貴廣高速鐵路和廈蓉高速公路建設給榕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榕江的明天會更加美好。在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今天,榕江33萬各族人民沒有忘記80年前血與火的歷史,沒有忘記是紅軍將士的浴血奮戰創造的幸福生活,更沒有忘記好好的珍惜和建設這塊紅軍將士用鮮血染紅的熱土,把榕江建設成為美麗的花園城市,建設成為名符其實的珠三角后花園。
在紀念紅七軍攻克古州城80周年之際,我們沉痛悼念在攻克古州城戰斗中光榮犧牲的紅七軍將士們,悼念中央紅軍長征時犧牲在朗洞的紅軍將士們,讓他們的英靈安息吧!我們將繼存先烈的遺志,將這塊紅色熱土建設成為一個和諧、進步、欣欣向榮的生態家園。 (潘勝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