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苗嶺明珠的貴州凱里,除了聞名于世的苗家飲食和民族風俗外,苗族的銀飾與刺繡也同樣受到中外廣大游客的青睞,以銀飾、刺繡為代表的民族工藝品產業發展也成了凱里市依托濃郁厚重、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把民族文化產業打造成經濟重要增長點的一道縮影。
這一道縮影,彰顯的是凱里在探索與思考中前進的一道縮影。
楊通良是凱里市的一名普通銀匠,是家族的第七代銀飾制作傳人,也是黔東南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從事銀飾手工藝行業已有10多年,近幾年,他正在思考凱里市民族工藝品產業的發展。
“我去過很多地方,別人的銀飾品文化內涵豐富與流行文化結合得很好,我們沒有與流行時尚元素結合,可能我們的文化這一塊需要繼續挖掘和加強。”
在凱里市,很多從事銀飾品工藝產品行業的人都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黔東南文化資源豐厚,民族元素很濃,但沒有與流行元素結合在一起。”黔東南州民族州工藝品行業協會會長孫燕林認為,“我們的旅游商品跟文化是脫節的。”
包括銀飾、刺繡在內的二十多個民族工藝品產業發展,除了在文化元素外,“制作粗放、設備原始以及無專業的生產市場支撐”,孫燕林認為,這是凱里市乃至整個黔東南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當下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由于傳統經濟文化以及地域的制約,凱里市乃至黔東南的的民族工藝品行業都只存在于民間,沒有專業化的生產,也沒有專業型的銀匠師傅。
“以前在凱里,刺繡和銀飾一樣,大家都是業余的時候做一點。”從事多年民族工業品行業創業者貴州苗妹銀飾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歐陽珍珍深有同感。
僅從凱里市民族工藝品行業生產的市場而言,凱里市在過去一段時間都可以用“散、小、差、亂,沒有規劃”來形容。
“什么是專業市場呢?那就是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一個地方。商家來訂貨,我們看到商品就能找到銀匠,然后馬上加工生產,如果有這樣一個專業的市場,我們黔東南這這個行業上是很有前景。”
在孫燕林看來,要做到民族文化與流行文化的結合,要引進專業的人才,設計出品牌產品撬動廣大銷售。而在專業型市場上,則需要政府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幫助。
“政府已經意識到了,目前也正在促成這樣市場的形成。”為改變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遇到的境況,積極響應貴州省及黔東南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凱里市正在思考與探索。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是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我市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立足于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的龍頭帶頭作用,編制、規劃了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凱里市決策層領導指出了凱里市文化產業發展上的做法。
據介紹,目前,由凱里市打造的重點文化項目、貴州省十大文化產業之一的“貴州凱里民族民間工藝品交易基地”已建成房屋310棟共602戶,建筑面積15.4萬 ,這有效推動了當地民族文化產業的的發展。
而凱里市另一個立足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重點文化項目——中國凱里民族文化產業園暨下司文化綜合體項目也正在進一步打造中,這個項目將民間服飾、工藝、生產交易、旅游休閑度假等多種有機業態融為一體。
與此同時,凱里市還立足濃郁的民族文化資源,打造苗侗風情園、下司特色古鎮、舟溪云谷田園生態農莊、夢幻巴拉河旅游帶等精品旅游新品牌,以旅游聚集人氣、開拓市場帶動民族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
凱里,這座苗嶺明珠的民族文化產業,正在探索中不斷不斷取得成效。根據凱里市2013年的官方資料顯示:截止到2012年,凱里市共有各類文化產業單位1301個,從業人員達5648人,文化產業完成增加值31617.7萬元。(記者 闞霞)
【原標題】:貴州凱里:將民族文化產業打造成經濟重要增長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