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記者在洛棉村見到了門前屋后一片豐收的景象,一個個的蓮蓬,一顆顆的蓮子,一張張的笑臉,這一切都是豐收的模樣。
農家樂老板、荷花種植戶龍云模
龍云模是一家農家樂店的老板,也是洛棉村的荷花種植戶,她告訴記者:“6、7、8月是荷花盛開的季節,這個時候做農家樂,一個月毛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多塊,再加上賣荷花田魚,一斤30塊,像現在這個季節的話主要是賣蓮子,4塊錢一斤,一個月下來也有不菲的收入,這在原來是不敢想象的,原來我和老公在外面打工,兩個人6000塊錢左右,而且還不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小攤點老板金祥敏
金祥敏是一家小攤點的老板,她說道:我是今年農歷的5月5號開始擺小攤的,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凈收入500元,淡季的話凈收入100左右。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洛棉村發展“桃李荷田生態洛棉”項目,實施300畝荷花養魚項目,采取合作社的形式每年按年終收益情況進行分紅,合作社持股40%,剩余60%股份用于幫扶貧困戶,在貧困戶實現全面脫貧后,60%股份轉為村集體經濟,收益資金用于發展村級各項事業。
爐山鎮洛棉村黨總支部書記金應文
爐山鎮洛棉村黨總支部書記金應文告訴記者,洛棉村還以荷花大壩為中心發展經果林種植,在兩側山上種植桃樹和李樹,項目分兩期進行實施,現第一期全部為大苗,明年就能產出,且種植工作已經完成,共種植桃樹3020株,李樹2885株,占地136畝。第二期建設1646畝種植示范基地,已種植50000多株。解決本村200余個勞動力就業,扶持帶動本村貧困戶136戶470人脫貧致富。
同時,洛棉村按照鄉村旅游規劃,重點打造轄區內游客服務中心、觀景平臺、旅游觀光步道、風雨橋、寨門、農家樂、精品民俗、停車場等旅游配套設施建設。
短短的兩年時間,洛棉村通過發展農文旅一體化,讓“荷塘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脫貧之路越走越寬,如今的洛棉村,已經從原來的貧困小村變成了“桃李荷田 生態洛棉”。(雷濤 張云)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