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網》是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CCTV-12)一檔制作播出以記錄歷史名案大案為主要內容的紀錄片欄目,同時又是記錄中國法治建設進程中典型事件的系列紀實專輯時段,是展播社會法治類紀錄片和系列紀實專題節目的重要平臺。
欄目組記者到指揮中心、派出所、案發現場等進行了深入采寫,用鏡頭還原了案件的情形,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凱里交警英勇善戰的良好形象。他們對凱里市公安局交警大隊辦案民警在偵破命案中表現出的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精神所感動,表示將全力做好專題采寫工作,將民警能吃苦、能打硬仗的精神面貌表現出來。
凱里市公安局交警大隊高度重視此次案件的宣傳報道,11月26日舉行了座談會,大隊長楊耀首先對中央電視臺《天網》欄目組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感謝。隨后,大隊事故處理中隊副中隊長田勇簡單介紹了案情經過:
9月23日晚上10點左右,凱里市旁海鎮卡房村61歲村民楊某被人發現倒在卡房小學的路口,村民隨即報了警,村民隨即報了警。當民警及醫護人員趕到后,楊某已經沒有了生命跡象。而在他的身上,散發出濃濃的酒氣。
據楊某的兒子回憶,其父平時都愛喝酒,也有過在外面摔倒,但不管怎么他都會回家。
當時村民,特別是家屬,對死者摔倒致死的沒有任何疑義。楊某下葬后,他的兒子希望村干部能去村里走訪,看看父親到底是在哪家喝的酒,想向對方索要一些賠償。也正是家屬的這一要求,村干部發現楊某的死并不是意外。村干部看見事發路段就是一個小學門口有個監控,他們就去調取了這個監控,調取過后發現這個死者不是自行摔倒的,而是被過路的一輛二輪摩托車撞倒的。
10月5號,死者家屬再次報了警。但是,此時距離案發已經過去12天,而案發路段是縣道,每天車來車往,想在馬路中間找到痕跡及散落物幾乎不可能。但我們還是通過認真細致的勘查在事故現場找到一些疑似摩托車的散落物,但是否是肇事摩托車遺留,還需后續工作來印證。我們決定以監控為突破口展開調查。
監控顯示:撞倒行人過后,這個肇事駕駛員也同時倒地了。他回過來看了一眼死者,再回來找他的鞋,穿好過后把摩托車扶正然后逃離了現場。從監控中可以判斷,肇事者是一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男子。在對沿途監控進行調取后,我們發現,嫌疑人逃離現場后,駕車進入了卡房村三組及五組的路口,隨后左轉消失在夜色之中。
如果不熟悉這路口的人,開車瞬間就路過了,很難發現這個路口。我們因此推斷嫌疑人很可能就是三組或五組的村民。然而在對這兩個組的10多戶人家,進行排查后并沒有什么收獲,難道是之前的判斷分析有誤嗎?
于是,我們晚上做了個實驗,讓民警駕駛一輛二輪摩托車,按他的路線往上走,一直走到5組,摩托車燈光是開著的,從視頻監控是看得到(燈光)的。
在還原嫌疑人逃跑情況的實驗中,我們發現,如果沿著路口一直往里走,從監控中是能夠看到燈光的,然而,在事發時的監控視頻卻沒有燈光?這就說明嫌疑人駛入路口后就把車燈關了并將車進行了藏匿。我們認為:因為死者就是本組的村民,事發過后很快不到半個小時,整個村的村民都知道了,而且家屬也到了,如果他是一個外來村民,把車藏在那里,很可能被當地村民看到,很可能被發現。
這樣一來在排除是外來村民肇事逃逸的可能后,路口的幾戶人家嫌疑就非常大了。調查中,一個叫楊某的年輕男子進入了警方視線。得知該男子在黃平,我們立刻兵分兩路,一路趕往黃平,先將楊某某控制住。當時,楊某鎮定自如,像是沒發生事情一樣的,但是我們還是堅信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
另一路則對楊某某家中開展搜查,在搜查他家的養豬場時,發現了一輛被拆得七零八碎的摩托車,我們對這輛散架的摩托車進行了仔細的勘驗,將之前在案發現場提取的散落物,與在楊某家找到的摩托車儀表盤破損處進行對比,結果完全吻合。
面對鐵證,楊某不得不承認了自己的犯罪事實。
犯罪嫌疑人楊某很懊悔:非常非常對不起他的家屬,如果當時我不離開現場,把人送到醫院,或許人就不會死。(唐光新 張 靜 楊曉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