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作為全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由于人口少、社會發育程度相對較低,這些民族至今發展水平不平衡,有的還比較落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積極采取傾斜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幫助這些民族加快發展步伐,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十二五以來,凱里市大風洞、爐山、碧波、下司等4個鎮的23個仫佬族行政村被列為中央人口較少民族扶持發展村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兩個優先”的總體發展要求,全力推進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的整體跨越和繁榮發展,奏響了更好更快發展的壯美樂章。
2019年2月19日,筆者從大風洞鎮鎮政府出發,沿著通村公路來到下寨村,一棟棟特色民居映入眼簾,家家戶戶門前的太陽能節能燈、仫佬族文化廣場和風雨長廊能清晰地顯示出,這一古老村莊正逐步融入現代生活中來。步道硬化、自來水、沼氣進入各家各戶,各種電器已成為仫佬族村民生活“標準件”。處處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在下寨村委活動室,見到了村支書羅志文,當我們向他了解近年來村里的扶持發展情況時,他深有感觸的說:“村里的變化可真是舊貌換新顏,得益于《凱里市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的實施,自扶持發展以來,村容村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村莊變美了,農民變富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萬元,實現了小康水平。”
是啊,縱觀整個仫佬族聚居區的發展,下寨村的變化只是凱里市23個人口較少民族村寨發展的一個縮影。
探索扶持新路子
凱里市23個仫佬族行政村在各級政府優惠政策的扶持下,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扶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扶持發展項目被群眾譽為民心工程、幸福工程。成為凱里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凱里市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政策推動,項目到村”的扶持工作路子,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
——創新開展實施脫貧攻堅“十個一”工程,全面決戰脫貧攻堅,加快推進仫佬族聚居區整體脫貧步伐。
——對規劃內的23個仫佬族村寨全部實施整村推進,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特殊困難,改善村容村貌,發展增收項目,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在全面完成整村推進的基礎上,以抓好示范建設為突破口,投入發展資金2000萬元,重點打造建設了凱里市大風洞鎮下寨村人口較少民族小康示范村。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進一步探索加快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路子。
奏響小康奮進曲
凱里市積極推動人口較少民族村寨的整體脫貧和跨越式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凱里市先后在23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投入專項扶貧資金38583萬元。其中,人口較少民族扶持發展專項資金1.0896億元,整合地方其他部門資金28792萬元,有效促進凱里市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實施促進經濟發展產業項目32個,項目扶持資金6346萬元,基本完成仫佬族聚居區五大產業基地的建設任務。基地發展形勢良好,廣大仫佬族群眾從這些項目中實現了增產增收增效。村村實現“五通十有”、基本達到“一減少、二達到、三提升”的發展目標。
春風拂面,信步于仫佬族村寨,村寨的基礎設施改善了,環境變美了,生活條件改善了,產業發展起來了。提起這一切,鄉親們打心眼里為黨和政府的優惠政策豎起了大拇指。2018年,23個仫佬族村寨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433元,全部實現了“普九”,村村設有學前教育,有幼兒園,有完小,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村村建有體育健身和民族文化活動場地,有辦公場所、農家超市和農資放心店。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參合率達100%。培養了一批勤勞致富帶頭人、當家理財人和實用技術明白人。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呈現出民族文化氛圍濃郁,鄉風文明、民風淳樸、村容整潔、民族團結,社會平穩的新局面。
揚帆破浪正當時
十年的扶持,十年的發展,仫佬族聚居區已駛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展望未來,凱里市始終堅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司其責”的原則,著力解決人口較少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堅持用“小財政”構筑“大民生”發展目標,確保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群眾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孤有所助、貧有所扶、老有所養。
奮斗成就未來。凱里市將不斷開拓進取,始終秉承“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共同譜寫仫佬族聚居區更加輝煌、更加美好的明天。(市民宗局 劉昌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