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水泥公路修到了苗家寨,趕場天,104歲的苗族村民顧海保卻喜出望外……
6月15日,陽光燦爛,她佇立在家門口,左手拄著拐杖,右手倚木屋與磚房結合處的不銹鋼欄桿,凝望操場上的鄉親、車輛,來來往往,去鄰鎮旁海趕場,十分艷羨。
白水村自然風光。楊仁海 攝
“身體好,什么都想做。”顧海保一口苗語,“兩年前,我還在家編制魚篼呢,一年做七八個,孫子開面包車帶我去旁海街上擺地攤。”
顧海保欣喜說:“魚篼,一個賣二三十塊,聽說現在賣到四五十了。”
104歲的白水村村民顧海保在家門口守望趕場。楊仁海 攝
“現在黨和政府把路修通了,找點錢不是很困難,你不曉得,我以前苦得很呀。”顧海;貞浧鹨酝娜兆樱拕傉f出口,淚水就潤濕了眼角。
顧海保出生于1915年4月11日。她回憶說,自己兩歲那年,父親在臺江縣臺盤鄉平水村家里去世。于是,隨母親改嫁到凱里市凱棠鎮養小村。后來嫁到本鎮白水村別格寨,住土坯茅草屋,煮飯用土罐罐,點松油柴,不夠飯吃,推手磨磨麥子、苞谷……雖然家庭貧窮,生活艱難,但一生生育了6個兒女,現在已有兒孫30人,五世同堂。
顧海保高興地說:“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富強了,我們也富裕了,你看,屋里的電視、冰箱、洗衣機,好多小電器我都叫不出名字呢,外邊院子里還有農用車、小車,趕場都不用再走路了。”
“坐車,一下子到旁海了,雖然我有點暈車,閉上眼睛,不敢看外面,但是感覺得到很快的。”去年,摔傷左腳的顧海保感觸至深。
104歲的白水村村民顧海保在家門口話趕場。楊仁海 攝
說來說去,顧海保又說起趕場的事來。
過去趕場,自己從村里去凱棠7里、旁海16里、臺江縣革一鄉30里,翻山越嶺,走羊腸小道,飽受了不通公路的苦頭。
深秋的一天,顧海保賣蓑草(龍須草),半夜三更起床,打火把,挑一挑蓑草,七八十斤,高一腳矮一腳,走在黑漆漆空朦朦的山路上,艱難地趕往旁海供銷社,排隊兩三個小時,收購價100斤3元,換些食鹽、火柴、煤油,天黑才回到家。
那些年集體上公糧,顧海保挑谷子,奔跑在山路上,汗水滴進眼里,辣得看不見路,累得腰都直不起來。
在旁海趕場山路上, 白水村副主任張志能比劃路寬。楊仁海 攝
聽了這些故事,筆者十分動容,邀約白水村當年牽頭修公路的兩名“元老”一道體驗旁海趕場。一路上,兩名“元老”也向筆者講述起過去趕場的艱辛。
車剛駛出村口,突然,白水村副主任張志能叫停,走在崎嶇的山路上,且比劃說:“這路剛好放得下兩只腳,挑東西換肩都要找個寬的地方,才換得起。”
“搞生產隊的日子,有一個村民挑著麥稈草,在轉彎處讓路,雙腳一滑摔倒路坎腳。”退伍軍人、老黨員張保政接話茬,說,下雨天,走的人多,泥巴漿漿,穿草鞋浸泡泥水,滑老火。
車輛穿行于半山腰上,環顧四面,滿是高聳的石山坡。
白水至掌甘水泥公路。楊仁海 攝
經過白水洞段,張保政說,打炮眼,村民一鋼釬一棒錘,專門請爆破員放炮,炸開石山,打通公路。
夏日,白水村集中修路,村民早上用樹葉編制的草帽,到下午就可以點火燒火。水井干涸,一個組一個人要到一公里遠的山腳下挑水供大家喝……如是克服重重困難。
白水村公路是怎樣修成的?
清水江畔的旁海集鎮。楊仁海 攝
1997年,白水村村民投資投勞修通毛坯公路。
“這公路從白水至掌甘,寬4米,長3.5公里,一共修了5年時間。”張志能感嘆說,通過村民自發、村“兩委”組織的方式,在政府資助下,每戶集資300元,把公路平均分到各自然寨,進行抽簽,農閑時,群眾集體出工。
“路通了,我們村的車子、磚房,像春天生筍子一樣。”張志能揚眉吐氣。
2015年,白水村實施村村通硬化水泥路。
2017年,白水村全面實現公路“組組通”硬化路。
如今,白水村便捷平坦的水泥公路,貫通抱桿松、大田、煙友、羊油、別格和小白水自然寨,圓了深山里450戶2298人世世代代通達山外的夢想,奔向脫貧致富路。(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