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工業構建“大凱里經濟圈”
在已列為省級工業園區的爐碧經濟開發區凱里市爐山工業園區內的其亞鋁業項目點建筑工地上采訪,雖然臨近春節,工人還在加班工作。
辦公室負責人匆忙向我們介紹,其亞鋁業投資105億元,一期工程項目建設占地1200畝,是園區最大的項目,也是黔東南州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2009年工廠開工建設,目前已投資31億元,完成主體工程建設,設備正處于設備安裝、調試階段,預計今年3月能進行聯動試車生產。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實現產值214億元。
而在園區內,目前,清江電廠、雅寶研磨材(貴州)有限公司、貴州七冶安裝工程有限公司、貴州青蘋果電力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貴州裕高電子有限責任公司、貴州明望塑膠科技有限公司、貴州省凱里化冶總廠、凱里閩源錳業有限公司等50戶企業入駐工業園區,投入資金450億元,若全部建成投產,產值可達500億元以上。
這些源源不斷的入駐企業,顯示了凱里市以爐山工業園區為龍頭,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堅定決心和信念。
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是未來五年凱里市制定的戰略發展重點,如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強力推進開發區建設,使其成為開放合作的大平臺、產業集聚的加速器、經濟發展的主陣地?爐山工業園區無疑是凱里市的決策者們思索并實施的結果。
爐山工業園區的建設從一開始,就體現著凱里市根據城區發展擴容的實際需求,著力建設一流產業園區,推動“農民向社區集中,企業向產業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的規劃理念,因此,在園區的建設上,他們高瞻遠矚完全按照國家級園區規劃布局,極具預見性地率先提出打造爐山工業園區的大膽設想。
而這一思路確立的背景,源自于2007年之前凱里市實施的“退二進三”的發展戰略。
這一年,為了打造工業經濟發展的空間平臺,和圍繞提升城市品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建設獨具苗侗特色的國際濱江旅游城市。他們果斷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堅持把國企改制同招商引資、退城進園結合起來,引導、扶持企業從城市的繁華地段退出,整體遷入城郊建設新廠。根據時間表,為穩步推進“退二進三”戰略,在2012年以前,凱里將把市區內所有工業企業全部遷入郊外工業集聚區。
據不完全統計,為實施這一戰略,凱里市財政投入3億多元工業發展資金,扶持和幫助20余戶工業企業進行技改,同時,涉及醫藥、建材、食品、香料、機械、紡織、煤炭等行業的總投資累計達29億元。這種支持力度,目的便是使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改造、項目嫁接、靠大聯強等多種途徑,推進企業二次創業,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為此,凱里市相繼關閉、關停了凱里造紙廠、凱里發電廠等“納稅大戶”企業,搬遷了瑞安水泥廠、奮達工業公司等一大批骨干企業。在關、停、并、轉的過程中,以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為抓手,以“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增后勁”為著力點,踏上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大道。
2008年,在距凱里城區35公里的爐山鎮,爐山工業園區正式誕生,這年,在爐山城鎮原國營農場那一大片曾經沉寂的土地上,隨著大批推土機、挖掘機云集,開山辟路的轟鳴聲一時間震撼山野……
隨著爐山工業園區的建立,原先在城內的奮達工業公司、豐球磁材廠、康爾佳制藥廠等一大批在凱里市財政收入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工業企業,很快走在“搬遷入區”的新路上。
當時,爐山循環經濟區確立的目標,就是依托爐山及周邊地區豐富的煤炭、鋁礬土、重晶石、鐵礦、石英砂等特色資源優勢,規劃輻射48平方公里的工業集聚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理念,以資源換項目,以項目換資本,以資本換產業,重點選定、引進和發展火電、鋁礬土、重晶石、鐵礦、石英砂精深加工及配套關聯項目,著力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煤—電—鋁—建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建成爐山新型重化工循環經濟工業基地,打造凱里新的經濟增長極。
爐山工業園區成立后,按照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的凱里麻江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凱里市很快編制完成了爐山工業園區24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園區核心區產業規劃,并經省發改委審查通過,水資源論證以及園區規劃環評工作,爐山工業園區迅速列入全面開發中。
這之中,“不爭議、不宣傳、埋頭干”,成為建設爐山工業園區的原則。建園伊始,他們全力推進園區道路、供電、供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環境,到去年累計基礎設施完成資產投資35億元。
2011年7月23日,隨著我省“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爐山工業園區超常規的發展勢頭引起高層關注,省政府正式批準爐碧工業園區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并納入全省10個千億元工業園區進行打造,其規劃面積擴大為180平方公里。
在此大發展背景下,爐山工業園區的發展如虎添翼,在已建成的近5平方公里園區核心區,隨著園區載體作用強化,其吸納企業和項目能力明顯提升,產業聚集效應顯現。從去年開始,一大批高科技項目落戶園區,企業入駐由2010年的5戶迅猛發展到如今的50戶……
目前,園區已形成以鋁加工、建材、化工、冶金、生物醫藥、煤電產業等規模產業。依托園區資源稟賦及區位等優勢,承接起了鄰近的西南片區、中東部地區、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
目前,爐山工業園區已發展為集能源、有色、化工、輕工、裝備制造業、民族醫藥和萬潮園區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為主的特色產業,涵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以礦產加工為核心,重點布置發電、冶金、化工、高科技金屬鋁生產及精深加工的重化工業區。
原貴州奮達工業有限公司,改擴建后更名雅寶研磨材有限公司,整體搬遷入駐爐山循環經濟區后,新廠全面建成后規模達到5臺5000KVA傾倒爐和1條精加工制粒線規模,2011年10月年產5萬噸棕剛玉生產線全部建成投產,可實現年產值約10億元。
今年,凱里市還將投入40億元,加大爐山工業園區和萬潮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隨著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和園區各項功能設施的成型,落戶企業越來越多,隨著入駐企業的相繼投產,園區的發展將進入穩定發展階段,經濟騰飛指日可待。
如今,凱里市一幅嶄新的新型工業發展畫卷正在繪就。預計到2015年,園區初步建成,工業總產值達600億元以上,年納稅額達到45億元以上,人口達到10萬人;到2020年,園區全面建成,工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年納稅額達到80億元以上,人口達到20萬人左右。
今天,凱里市委、市政府已提出以加快大凱里城市建設為突破口,努力構筑以凱里市為中心,輻射半徑為50至80公里包括凱里經濟開發區、麻江、雷山、丹寨、臺江“一市一區四縣”(即“1+5”)的城市經濟圈。
大凱里經濟圈將極大地提速凱里市工業化的進程。依托現有交通條件,凱里至羊甲、凱里至余慶高速公路、滬昆高速鐵路、凱雷高速公路和爐山至碧波市政干道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凱里為中心的與周邊縣市區半小時城市經濟圈即將形成,這將提高凱里城市的輻射和帶動能力,迅速擴大城市經濟總量,盡快成為黔中經濟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貴州爐碧經濟開發區是2011年7月經省政府批準的省級經濟開發區,與凱里經濟開發區同為城市發展的兩大引擎。其中在規劃面積為24平方公里的爐山工業園區,如何重點抓好園區核心區建設,將其打造為空間集中開發、資源集約利用、產業集群發展、服務集聚配套的工業園區,這是凱里市未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攻方向,對打造“大凱里”城市經濟圈起著至關重要基礎性作用。
凱里市最終要實現的目標:力爭通過5到10年的努力,把爐碧開發區建成產值超千億的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要重點培育2至4家產值上百億元的企業、5至10家產值上十億元的企業、20家以上產值上億元的企業。
有理由相信,凱里市積極加快爐碧工業園區的打造,構建“大凱里經濟圈”,必將加快了凱里融入黔中經濟區發展的進程。在未來數年可以預見的是,凱里市將加強與都勻市的城市交通聯系,逐步形成同城化發展,與都勻市共同組成黔中城鎮群東南端的增長極。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