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持續的時間太長,容易疲倦,但從開始到最后,劉夏誠毫無倦意。“只是當我走出手術室的時候,全身都散架了。”劉夏誠說,手術完成的時間是3月10日凌晨3時許,不過,還不能休息,劉夏誠看望患者,對醫護人員作出交代,這才返回去休息。
上床入睡的時候,時針已指向了凌晨5點。
做手術的工具
這次手續持續了15小時之久,但劉夏誠說還不是最長的。“我做的最長的手術是20多個小時,而從2014年7月起至今,在我們科室,耗時在15個小時以上的手術,已經有20多例了。”劉夏誠說。
今年47歲的劉夏誠是湖南人,畢業于上海交大口腔頜面外科,博士研究生學歷,他研究的方向是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的防治及其術后缺損修復。他曾到過重慶、海南等地工作,2014年7月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到貴醫二附院。
據了解,劉夏誠在省外的工作條件是很優厚的,他為何會放棄優越的條件到凱里工作呢?
“我特別喜歡這里的氣候,不冷也不熱。”劉夏誠說,雖然來到凱里的時間不長,但他已經深深愛上了這個地方。
還有72小時的等待
15小時,忙壞了醫生,等急了家屬。
在劉夏誠揮刀手術時,患者楊延智的妻子易文珍及其他家人一直等候在手術室外。
“他被推進手術室的時候,我的心都快要跳出來了。”易文珍說,之后,她長久呆坐在室外的凳子上。
到3月9日12點左右,一家人還在手術室外傻等,醫生勸了好幾回,他們才起身去吃飯。
吃下幾口,易文珍覺得沒有胃口,又急匆匆返回手術室外。她吃飯的速度和劉夏誠一樣的快。
“等待是很痛苦的。”易文珍說,她最擔心的是有醫生慌慌張張地從手術室里面跑出來……還好,15小時,這種現象沒有出現過。
3月10日凌晨3時許,手術室的大門終于打開了,接著是醫護人員七手八腳把患者推了出來,易文珍騰地站起身來,迎了上去,并喊道:“楊延智……”
她發現丈夫的眼角掛著淚花,而她的淚水也奪眶而出。
事后,有醫護人員告訴她,手術順利,沒有出現意外,易文珍懸著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下了。
被推出手術室后,患者楊延智被送入了重癥監護室,醫生說,手術后72小時內如果沒有問題出現,那說明手術成功了。截止記者發稿時,72小時的時間尚未過半。
對于易文珍來說,還得繼續等。(王臨愷 羅茜)
楊延智手術九個環節展示:
一、腫瘤和下頜骨切除。
手術難點在于容易對面部神經造成損傷,須格外小心,耗費了4個多小時,是耗時最長的環節。
二、制備腓骨肌皮瓣。
取下右小腿的腓骨及相應的血管、組織。手術難點在稍有不慎,損傷其他的神經和血管,易造成小腿壞死和患者癱瘓等嚴重后果,耗費了1個多小時。
腓骨肌皮瓣必須取用右小腿的,因為人體中右小腿的血管的直徑與下頜骨切除部位的頜外動脈和面總靜脈血管的直徑相當(直徑約1毫米),將它們連接在一起,成功的把握比較大。
三、受區準備。
將需要連接在一起的血管進行清理,需要清理的血管即頜外動脈和面總靜脈血管,為血管吻合(即連接做準備)。受區即是下頜骨切除部位。
四、吻合血管。
用線將腓骨肌皮瓣與頜外動脈和面總靜脈血管縫合在一起。這個環節難度極大,因為血管直徑只有1毫米左右,但至少要縫合8針,而且縫針必須均勻,血管之間才能對接得好,只有血管對接好,才能正常“工作”。
而且,血管之間的吻合必須在2小時內完成,否則,腓骨肌皮瓣就會壞死,那后果不堪設想。
五、腓骨肌皮瓣塑形。
小腿腓骨是筆直的,而下頜骨是彎曲的,要將腓骨取代下頜骨,必須將腓骨弄彎,像下頜骨的形狀。
六、腓骨固位。
腓骨肌皮瓣塑形之后,將其固定在被切除的下頜骨的位置上,并進行修復。這個環節半小時左右完成,是耗時最短的環節。
七、腓骨肌皮瓣縫合固位。用針縫合軟組織等,需要縫合數百針,進針點與切口之間的距離必須很小。
八、創面縫合。即讓臉面成型。
九、切開氣管。目的是讓氣管通氣,避免患者出現窒息現象。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