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期間,工務職工的工作是艱苦的,今年,是唐一蛟的最后一個春運。55歲的他從20歲入路,一直生活工作在小站工區。盡管小站的生活環境異常艱苦,工作條件比較差,他卻信心百倍地說:“我既然來到了這里,就要好好干下去,決不會‘拉稀擺帶’。”
自唐一蛟到小站工區的第一天起,為了盡快熟悉線路設備。他從基礎學習,在線路上摸爬滾打,不懂就問,進步非常快。他說:“線路質量上不去絕不是好漢。”多年來,不管是驕陽似火,還是寒風刺骨,總是能見到唐一蛟在線路上揮汗灑雨的身影。烈日下,他正揮汗為線路“療傷治病”;夜幕降臨,常常看見他在作業現場忙碌著。望著從自己面前一輛接一輛飛馳遠去的列車,目送著自己精心養護的線路上南來北往的列車,凝望著在風雨中與自己并肩戰斗工友,唐一蛟喃喃自語:線路質量好了,列車跑起平穩了,一切付出也值得了……
唐一蛟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愛護工區管內的線路。為了自己摯愛的兩根鋼軌,他把整個心血都傾注在了線路的養護維修上。扎根小站35年,無怨無悔,最后得到妻兒的理解,從中可以看出他剛強的性格和對線路工作的執著和熱愛。工友更多的是感嘆、佩服、豎起了大拇指……
作為一名黨員,唐一蛟在工作中始終嚴格要求自己,把耐得住平淡、努力工作作為行為準則,把工作重心放在嚴謹、細致、求實、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上,做到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為提升山區鐵路設備質量,不論是起道、撥道、改道,還是挖翻漿,他總是沖在前面,率先垂范。老婆時常感慨地說:“愛上了一個不回家的人”。
今年,是唐一蛟職業生涯的最后一個春運,家人打電話勸他回家過年,他卻以工作忙選擇了留守。對有的人來說,最后一個春運不值班再正常不過了,還可以與家人團聚,而唐一蛟想到的是工區人手緊,依然精神抖擻地投入到山區鐵路春運留守工作中。因為他愛山區鐵路,愛小站工區,愛自己長年呵護的兩根鋼軌。他正在為平安春運、有序春運、溫馨春運,讓旅客體驗更美好而努力。
“35年了,要退休了,小站這么多年來的變化我都是見證者。”唐一蛟說,自己在山區鐵路小站工作了大半輩子,同時見證了滬昆線的變化,職業生涯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葉志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